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需求,学前教育艺术师资培养模式亟需结合新时代政策导向与社会需求进行创新。以下从政策背景、现存问题及创新路径等方面展开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与政策要求提出建议。

一、政策背景与需求变化

1. 高考改革对艺术类考生的新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24年实施),艺术类考生需在“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中提升文化课成绩占比(不低于50%)。这一政策倒逼学前教育艺术师资培养需兼顾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强调“德艺双馨”的综合素质。

  • 文化课要求提升:2025年高考方案明确,艺术类本科专业文化课录取线不低于本科批次线的75%,部分专业如舞蹈、表演可适当降低,但仍需平衡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
  • 综合素质评价引入:思想品德、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等纳入录取参考,要求师资培养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如5C模型:文化理解、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
  • 2.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幼有善育”目标,要求学前教育师资具备“四有”好老师特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艺术教育作为幼儿美育核心,需教师兼具艺术技能与教育创新能力。

    二、现存问题与挑战

    1. 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

  • 部分院校偏重技能训练(如绘画、舞蹈),忽视教育心理学、活动设计等理论课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 教材滞后,未能对接幼儿园实际需求,如融合教育、游戏化教学等新兴领域缺乏系统内容。
  • 2. 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失衡

  • 传统培养模式中,艺术技能与文化课学习割裂,学生难以适应高考改革后“文化+专业”双重要求。
  • 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师资培训资源不足,导致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 3. 评价体系单一化

  • 院校多依赖技能考核(如弹唱、简笔画),忽视教学设计与反思能力评价。
  • 缺乏对“师德体验”“教育情怀”等软性指标的量化考核。
  • 三、创新路径与实践案例

    1.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文化与实践融合

  • 模块化课程设计:如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将课程分为“通识+专业理论+技能+实践”五大模块,增设《中国传统师德》《融合教育实务》等特色课程,提升文化底蕴与教学适应性。
  • 跨学科融合: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引入“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案例教学与角色扮演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 2. 深化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

  • “三景融通”实践模式: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构建“真实景(幼儿园实景)+虚拟景(5G虚拟实训)+仿真景(校内模拟)”实践体系,强化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 协同育人机制:徐州幼专与地方教育局、幼儿园建立“U-G-K”协同培养机制,通过顶岗实习、西部支教等项目提升实践能力。
  • 3. 强化文化素养与核心能力

  • 文化浸润式培养:香港教育大学通过“阶梯式课程”(基础文凭→硕士)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国际化视野。
  • 5C核心素养导向: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以文化理解与传承、创新等5C素养为核心,开发“大阅读”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 4.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 过程性评价:采用“课程学习+实践反思+作品集”多维考核,如福建幼专将学生教具设计、绘本创作纳入学分考核。
  • 师德评价机制:贵阳幼专通过“师德体验馆”与公益活动(如自闭症儿童帮扶)量化师德养成效果。
  • 四、未来建议

    1. 政策联动与资源整合

  • 教育部门应推动高校与幼儿园、艺术团体共建实训基地,如教育部“示范性职教集团”项目,促进资源共享。
  • 2. 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参与幼儿园教研活动,提升实践指导能力。
  • 3. 技术赋能教学模式

  • 利用VR、AI等技术开发虚拟实训平台,如“省级5G虚拟幼儿园”项目,弥补实践资源不足。
  • 学前教育艺术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需紧跟高考改革方向,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实践能力为核心、多元评价为保障,构建“德艺双修、产教融合”的育人体系。通过课程优化、协同育人及技术赋能,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一专多能”型艺术教育人才,助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