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中快速比较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需熟练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关键要素和分析技巧。以下是具体方法和常见考点的

一、溶解度曲线的基本要素

1. 点的含义

  • 曲线上点: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饱和溶液)。例如,点A表示60℃时KNO₃的溶解度为110g。
  • 曲线交点:两物质在该温度下溶解度相等。例如,交点E表示22℃时KNO₃与NaCl溶解度均为36g。
  • 曲线上方点:过饱和溶液(有未溶解溶质);下方点:不饱和溶液。
  • 2. 线的走势

  • 陡升型(如KNO₃):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
  • 缓升型(如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 下降型(如Ca(OH)₂):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二、快速比较溶解度的核心方法

    1. 同一温度下的比较

  • 作垂线法:在目标温度处作垂直于横轴的直线,比较与各曲线交点的纵坐标值(溶解度)。
  • 示例:若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曲线位置为丙>乙>甲,则溶解度由大到小为丙>乙>甲。
  • 2. 不同温度下的比较

  • 温度变化趋势法
  • 若物质为陡升型(如甲),升温时溶解度显著增大,降温时析出晶体多;
  • 若物质为缓升型(如乙),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影响小。
  • 示例:将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析出晶体量大于乙(因甲的溶解度变化更显著)。
  • 3. 特殊点的应用

  • 交点温度:两物质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 析晶判断:降温时,陡升型物质析晶多,缓升型析晶少;升温时,下降型物质(如Ca(OH)₂)析晶。
  • 三、高考高频考点及解题技巧

    1. 溶质质量分数比较

  • 前提条件:必须为饱和溶液。若溶液未明确是否饱和,不能直接比较。
  • 口诀应用:“升温升高的不变,降温降低的不变”。例如,升温时陡升型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变为不饱和溶液),下降型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降低。
  • 2. 结晶方法选择

  • 陡升型物质(如KNO₃):用降温结晶法提纯;
  • 缓升型物质(如NaCl):用蒸发结晶法
  • 3. 温度变化后的析晶量计算

  • 公式法:析晶量 = 高温溶解度
  • 低温溶解度(适用于陡升型物质)。
  • 示例:若甲在t3℃溶解度为50g,t1℃为20g,则100g饱和溶液降温析出30g晶体。
  • 四、易错点与注意事项

    1. 审题关键

  • 明确是否饱和溶液,如“未溶解的固体”提示饱和状态。
  • 注意单位(如溶解度单位为g/100g水)和温度范围。
  • 2. 图像分析误区

  • 曲线下方的点可能对应不饱和溶液,不能直接比较溶质质量分数。
  • 析晶量计算需考虑溶液初始状态(是否等质量、是否饱和)。
  • 五、实战演练(以高考真题为例)

    例题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t2℃时,将等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析出晶体质量:甲 > 乙

    B. 溶质质量分数:甲 = 乙

    C. 溶液状态:甲为不饱和,乙为饱和

    D. 溶解度:甲 < 乙

    解析

  • 甲为陡升型,降温析晶多(A正确);
  • 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D错误);
  • 降温后甲变为不饱和溶液,乙仍饱和(C正确);
  • 溶质质量分数:乙 > 甲(B错误)。
  • 答案:A、C。

    通过以上方法,结合真题训练和错题归纳,可快速提升溶解度曲线分析能力,高考中高效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