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开发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是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考点,常通过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判断及区域发展评价等形式呈现。以下结合近年高考真题及典型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典型高考真题归纳

1. 【选择题】因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城市案例

题目:下列城市属于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影响人口迁移的是( )

A. 攀枝花 B. 石家庄 C. 上海 D. 深圳

答案:A

解析:攀枝花因铁矿资源开发形成工矿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石家庄因铁路兴起,上海、深圳为综合性城市,与矿产资源关联较小。

2. 【综合题】资源开发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题目:分析大庆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答案要点

  • 因素:大庆因石油资源开发形成“石油城”,吸引技术工人、家属迁入,属于经济因素中的资源开发驱动。
  • 影响:短期内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长期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后人口外流。
  • 3. 【区域分析题】资源型城市的人口变化

    题目:指出某矿业城市人口迁移的方向,并说明原因。

    答案要点

  • 方向:人口由农村向矿区集中,或由其他资源枯竭城市向新矿区迁移。
  • 原因:矿产开发提供就业机会,政策支持(如矿区建设),经济收益较高等。
  • 二、核心知识点总结

    1. 矿产资源开发作为人口迁移的“拉力”

  • 经济因素:资源开发创造就业岗位,吸引劳动力迁入(如煤矿工人、石油技术人员)。
  • 政策因素:国家战略推动资源开发(如“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立)。
  • 社会因素:家庭随迁、矿区配套设施完善(如教育、医疗)促进人口定居。
  • 2. 典型案例分析

  • 攀枝花:铁矿资源开发形成钢铁工业城市,人口由东部迁入。
  • 大庆:石油资源开发吸引全国技术工人,形成“移民城市”。
  • 克拉玛依:石油工业驱动人口集聚,促进城市从无到有的发展。
  • 3. 资源枯竭对人口迁移的反向影响

  • 问题:资源枯竭导致失业率上升,人口外流(如东北部分煤矿城市)。
  • 对策:产业转型(发展旅游业、新能源)可减缓人口流失。
  • 三、高频考点及答题思路

    1. 判断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 关键词:工矿城市、就业机会、资源开发政策。
  • 答题模板:“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人口迁入,属于经济因素中的资源导向型迁移。”
  • 2. 评价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

  • 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环境压力大、人口外流。
  • 措施:延长产业链(如发展深加工)、培育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
  • 3. 分析区域人口变化趋势

  • 资源开发期:人口净迁入,青壮年劳动力占比高。
  • 资源衰退期:人口净迁出,老龄化加剧。
  • 四、真题演练建议

    1. 选择题:重点关注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机制(如攀枝花、大庆),注意排除交通、政治中心等干扰选项。

    2. 综合题:结合具体区域(如山西煤炭城市、新疆油气基地),分析资源开发对人口迁移的阶段性影响。

    3. 图表题:通过人口年龄结构图、迁入/迁出率变化图,推断资源开发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总结:矿产资源开发通过创造就业、改变区域经济格局驱动人口迁移,是高考高频考点。需掌握典型案例、迁移机制及区域发展问题,结合真题强化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