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一、执笔春秋:历史的文脉与精神坐标

春秋"二字,既是历史长河中的时代印记,亦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孔子编撰《春秋》时,正值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动荡年代。他以"微言大义"的笔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试图通过历史书写重构周礼秩序。这种以文化力量重塑社会价值的尝试,与当今考场中青年执笔书写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胸怀,恰如当代青年面对知识传承时应有的穿透表象、坚守本真的态度。

从春秋时期"儒道墨"三家的思想激荡,到明清学者"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治学担当,中华文化始终强调"文以载道"的责任。正如《资治通鉴》记载吴起劝谏魏武侯所言:"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文化传承的本质是精神品格的延续。考场上的每一道试题,都是对千年文脉的叩问,是对"为往圣继绝学"使命的接续。

二、破浪立潮:创新语境下的文化基因重组

新时代的文化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深圳线上考试中"居家自觉应考"的特殊场景,恰似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镜像投射。这场打破空间界限的考试启示我们:文化传承需要如《韩非子》所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坚守内核的同时创新形式。

老字号"方回春堂"的传承实践极具启示性:既保留古法炮制的铜锅熬制技艺,又研发现代植物萃取技术的"汉方精油"。这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如同清代华亭海塘从防洪工程升华为"屹若金汤"的精神丰碑,文化传承需要将物质载体转化为精神符号,让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

三、弄潮新篇:青年答卷人的三重使命

1. 解码者的自觉:面对《春秋》中"笔则笔,削则削"的微言大义,当代青年需如毛泽东在《星星之火》中强调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典籍研读中提炼文化基因。温家宝总理引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正是解码传统文化时应持的价值标尺。

2. 转化者的智慧:浙江省培育"民间人才"的实践启示我们,文化传承需要将典籍智慧转化为现实动能。就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需转化为现代国际关系准则,儒家"仁政"思想应转化为社会治理创新。

3. 传播者的担当:从《典籍里的中国》创新表达,到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创造的"安徽现象",青年应善用新媒体语境重构话语体系。如同海曙区让传统技艺"破圈"传播,文化传承需要打造Z世代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潮头之上的文明对话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从春秋时期的竹简刻写到云端考场的数据流转,从王安石登高望远的哲思到华亭海塘的筑塘精神,中华文明始终在守正创新中生生不息。青年一代既是传统文化的答卷人,更是文明新形态的命题者。让我们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姿态,在古今对话、中外融通中书写新时代的文化华章,让五千年文明的长河永远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