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理论为高考诗歌鉴赏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方法论工具,尤其在理解诗歌意象、语言迁移及思维模式方面具有显著指导意义。以下结合高考诗歌题型特点,从理论迁移与答题策略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认知语言学核心理论在诗歌鉴赏中的映射

1. 概念隐喻理论

  • 诗歌意象的本质是隐喻思维的产物,如“竹”象征高洁(始发域:竹的物理属性→目标域:人格品质)。高考真题中常要求分析意象内涵(如2021年全国卷《寄江州白司马》中的“青云”映射仕途理想),需引导学生识别本体与喻体的跨域映射关系。
  • 答题策略
  • 明确意象的“双重结构”(物象+情感/哲理);
  • 通过“始发域特征→目标域意义”分析路径,如“落花”映射生命短暂(物理特征→人生感悟)。
  • 2. 意象图式理论

  • 诗歌结构常隐含空间图式(如“容器图式”表现羁旅孤独,“路径图式”暗示人生追求)。例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通过“上下”图式强化时空苍茫感。
  • 题型应用
  • 比较阅读题中对比不同诗歌的图式差异(如王维“空山”的静态图式 vs 李白“青山”的动态图式)[[61];
  • 分析诗句结构时,指出图式对情感表达的支撑作用(如2020年全国卷《苦笋》以“生长图式”喻人才养成)。
  • 3. 原型范畴理论

  • 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可通过原型扩展解读。如“月”的原型意义为“思念”,但在不同语境中可衍生“时光流逝”“政治隐喻”等边缘义。高考真题中常出现对关键词多义性的考查(如2023年新高考卷“惠远东林住得无”的“住”字双关)。
  • 答题要点
  • 结合上下文确定原型义与语境义的关联;
  • 区分常规隐喻与创新隐喻(如李贺“黑云压城”突破传统战争意象原型)。
  • 二、高考题型中的认知语言学解题模型

    1. 意象分析题

  • 步骤:定位意象→解析隐喻结构(始发域→目标域)→结合语境确定情感/哲理。
  • 示例(2022年全国甲卷《插田歌》):
  • “田塍望如线”中的“线”既是农田实景(始发域),又隐喻秩序与希望(目标域);
  • 需关联“农事诗”原型范畴,对比《诗经·七月》的农耕意象差异[[49]。
  • 2. 语言风格鉴赏题

  • 运用“概念迁移”理论分析诗人语言选择。如辛弃疾词中军事术语(“旗鼓”“刀槊”)迁移至书法描写,体现豪放风格。
  • 答题框架
  • 识别跨域语言迁移现象;
  • 说明迁移对情感强化的作用(如“酒为旗鼓笔刀槊”突显创作激情)。
  • 3. 比较阅读题

  • 采用“六维分析法”:
  • 内容层:对比意象选择(如《野歌》的“寒风”与《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的“酒”映射不同抗争方式);
  • 形式层:分析修辞手法的认知基础(如比喻与通感的心理空间整合差异)。
  • 三、备考策略与思维训练

    1. 构建认知图谱

  • 按朝代梳理教材诗歌的隐喻系统(如唐代边塞诗“战争—人生”隐喻链),制作意象映射表。
  • 2. 强化语境推理

  • 运用“知人论世+散文翻译+共情”三阶法,如解读陆游《示儿子》时,结合南宋偏安语境理解“为农为士”的双重隐喻。
  • 3. 模拟命题思维

  • 从认知视角设计题目(如:比较《鹊桥仙·赠鹭鸶》与《归园田居》的生态隐喻差异)[[38]。
  • 认知语言学理论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修辞—情感”二元模式,使学生能够从思维底层解构诗歌创作机制。在高考复习中,需将理论工具与真题实践结合,培养“意象解码→隐喻推理→语境重构”的系统思维能力,从而应对日益强调思维深度的命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