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过程中,避免触摸眼、口、鼻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下结合多篇专业资料和实用技巧,整理出具体方法:

1. 强化手卫生管理

  • 勤洗手与消毒:体检前后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至少20秒),尤其接触公共物品(如门把手、签字笔等)后需立即洗手。若无法洗手,应使用含60%以上酒精的免洗消毒液,重点清洁指尖、指缝等易污染部位。
  • 避免手部污染传播:手部可能携带鼻病毒、流感病毒等病原体,触摸眼口鼻会将病毒直接带入黏膜,增加感染概率。建议随身携带便携消毒液,在体检各环节间隙及时消毒。
  • 2. 使用防护装备辅助隔离

  • 正确佩戴口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确保金属条贴合鼻梁、边缘无缝隙,防止飞沫传播的同时减少手部触碰面部。若需调整口罩,应通过耳挂或头带操作,避免接触口罩外侧。
  • 护目镜/面屏防护:在人员密集的体检场所,可佩戴护目镜或透明面屏,物理阻隔手部意外触碰眼部的风险。
  • 3. 调整行为习惯减少触碰需求

  • 避免化妆与隐形眼镜:体检当天不化妆(尤其是眼妆和口红),减少因补妆导致的触摸面部行为。近视者选择框架眼镜而非隐形眼镜,避免摘戴时接触眼部。
  • 克制下意识动作:有揉眼、托腮习惯者,可佩戴手套或提醒自己保持双手交叠置于胸前,分散注意力。若需擦拭口鼻,使用一次性纸巾而非手部。
  • 4. 优化体检流程与环境管理

  • 减少接触公共物品:使用脚或纸巾按压电梯按钮,避免直接用手触碰。体检时尽量不携带多余物品,简化操作步骤以减少手部活动。
  • 分时段预约与错峰体检:选择人少时段体检,缩短在密闭空间停留时间,降低因拥挤导致的防护松懈。完成抽血等项目后尽快戴上口罩,避免交谈时飞沫传播。
  • 5. 应急处理与后续防护

  • 触碰后的及时处理:若不慎触摸眼口鼻,立即用消毒湿巾清洁接触部位,并重新洗手。体检结束后更换口罩,并对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消毒。
  • 衣物与物品消毒:回家后将外衣悬挂通风处,鞋底喷洒酒精,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用酒精棉片擦拭。
  •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显著降低因手部接触导致的感染风险。体检机构的环境消毒流程(如器具灭菌、空气流通)也需配合,共同构建安全防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