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历史知识的深化与拓展

1. 中国古代史

  • 衔接点:高中历史中关于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等早期政治制度(如网页38提到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辨析)会在大学课程中进一步深化,例如通过专题研究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唐宋变革论等。
  • 新增内容:大学课程可能涉及更复杂的历史理论,如社会结构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网页61提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2. 中国近现代史

  • 衔接点:高中重点学习的辛亥革命、会议(如遵义会议、七大等)和土地政策演变(网页43中的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将在大学课程中通过史料分析、多视角研究(如社会史、文化史)重新解读。
  • 新增内容:结合《申报》等报刊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如网页1中徐晶老师的《辛亥革命》课程设计)。
  • 3. 世界史

  • 衔接点:高中涉及的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等内容将延伸至全球史观下的比较研究,例如对比东西方近代化路径差异。
  • 新增内容:引入文明交流史、环境史等前沿领域,分析殖民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长期影响(网页61提到的近代世界格局形成)。
  • 二、方法论与核心素养的衔接

    1. 史学理论与方法

  • 衔接点:高中历史强调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大学课程会系统学习史学研究方法(如考据学、口述史),并实践撰写历史论文。例如,网页68提到的“文言文破解法”“表格判断法”等选择题技巧,对应大学对原始文献的解读能力培养。
  • 2. 专题研究与跨学科整合

  • 衔接点:高中大单元教学(如网页1中丁胤芩老师的《中华民国的创建》课程)发展为大学专题研究,如“辛亥革命与现代化”“全球视野下的冷战”。
  • 跨学科内容:结合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网页14提到的文物与博物馆学)分析历史遗存的社会价值。
  • 三、高考高频考点的延伸

    1. 高频事件与人物

  • 例如:高中重点学习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网页43),大学课程会从国际法、外交策略角度分析其签订背景及影响。
  • 人物评价: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物研究从“贡献与局限”的简单评价转向多维分析(如思想演变、时代局限性)。
  • 2. 历史脉络与阶段特征

  • 例如:高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网页38)在大学通过社会史研究细化,如城乡关系、女性地位等微观视角。
  • 四、实践教学与能力提升

    1. 田野调查与博物馆实习

  • 结合网页14提到的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管理等课程,学生可通过实地考察镇江本地历史遗迹(如西津渡古街)增强实践能力。
  • 2. 学术写作与辩论

  • 高中历史论述题(如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在大学发展为学术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网页62提到的答题框架与术语规范)。
  • 江苏大学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深化基础知识强化方法论拓展专题研究实践应用,与高考历史知识形成多维衔接。学生不仅能巩固高中所学,还能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为未来从事教育、文博、科研等领域奠定基础。如需具体课程列表,建议直接查阅江苏大学历史学院官网(网页25、26提供部分院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