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作弊案的防范中,人工智能与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的结合成为识别异常行为的核心。以下是当前技术手段识别作弊行为的主要方式及案例:

1. 实时视频监控与AI行为分析

  • AI巡考系统:通过部署深度学习算法(如YOLOv8)实时分析考场监控视频,识别考生异常动作,如东张西望、站立、传递物品、频繁低头等。例如,广东、北京等地升级的智能巡查系统能够捕捉考生扭头、弯腰等细微动作,并自动触发警报。
  • 动作分类与标注:系统通过标注特定行为类别(如“低头”“手放桌下”等)训练模型,结合目标检测框的坐标和置信度判断考生行为是否异常。例如,YOLOv8模型可检测6类行为,精确度达94%以上。
  • 群体行为监测:若同一考场内多名考生同时停止作答或看向同一方向,系统会标记为群体异常,提示人工复核。
  • 2. 生物识别与身份验证

  • 人脸识别与指纹验证:在入场环节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核验考生身份,防止。例如,北京考点使用人脸识别+指纹的门禁系统,确保考生身份真实性。
  • 虹膜识别与静脉识别:部分考场引入更高级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杜绝冒名顶替的可能性。
  • 3. 信号屏蔽与无线电监测

  • 全频段:干扰考场内外的无线通信,阻断手机、蓝牙设备等信号传输。例如,北京采用“侦测+阻断”式屏蔽系统,精准干扰可疑频段。
  • 无人机与雷达探测:考场周边部署无人机和雷达车,监测并拦截可疑无线电信号或无人机投送作弊设备。
  • 4. 大数据分析与智能预警

  • 答题模式分析:通过对比考生答题速度、正确率与历史数据,识别异常答题模式。例如,大数据发现某考场平均分异常偏高时,系统会标记并启动调查。
  • 视频回放与AI初审:考后通过AI快速回放监控视频,抽帧解码并分析可疑行为(如频繁举手、长时间静止等),辅助人工复审。四川曾用此技术4天完成7.4万视频审查,效率提升30倍。
  • 5. 防误判机制与人工复核

  • AI系统识别异常后,仅向后台发送警报,由监考员回放录像确认,避免误判干扰考试。例如,考生举手要草稿纸等正常行为不会被直接判定作弊。
  • 若考生对判定结果有异议,可申请调取监控录像申诉,确保处理公正。
  • 典型案例与技术效果

  • 2024年广东AI巡考:首次试点AI实时监控,成功识别提前作答、铃响不停笔等行为,作弊查处效率显著提升。
  • 四川AI视频回放系统:2020年起采用AI算法分析1.5亿张考场图片,发现多起隐蔽作弊行为。
  • 北京智能安检升级:2024年通过高清摄像头+AI算法,快速识别携带手机等违禁物品的考生。
  • 这些技术手段通过“实时监测+事后回溯”“个体分析+群体预警”的多维策略,构建了高考防作弊的立体防护网,既提高了识别精度,也降低了人工监管压力,成为维护考试公平的关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