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扣关键词的审题方法
1. 抓取关键词,明确核心概念
材料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命题的核心指向,需通过“显性提取”或“隐性提炼”确定。例如“德与得”“情与法”“本手·妙手·俗手”等,需在行文中反复呼应,避免偏离主题。方法:标记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总结性句子或矛盾点(如“无意义的‘内卷’与有价值的‘努力’”)。2. 逻辑追问,界定概念关系
对关键词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追问,明确其内涵与外延。例如“烟火气”可分解为“温情”“祥和”“奉献”等维度,再结合具体情境展开论述。案例:若题目要求讨论“选择与坚守”,需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如庄子拒绝楚王、宋瓷返璞归真等),而非孤立讨论某一概念。3. 分析材料层次,确定论证方向
梳理材料逻辑(如总分、对比、因果等),找到命题人意图。例如“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需围绕“力量的表现与价值”展开,而非泛泛谈“故事的重要性”。4. 结合现实语境,避免概念泛化
将关键词置于时代背景下,如“强与弱”可引申为个人成长、国家发展中的动态转化;“科技与人文”需关注其对生活的影响而非单纯描述技术。二、常见审题误区及解析
1. 替换或忽视关键词
误区:将“情与法”写成“人情社会”,或将“德与得”简化为“道德的重要性”。案例:2022年新高考二卷“跨越,再跨越”,若仅讨论“跨越”而忽略“再”,则偏离题意。2. 片面解读,割裂材料逻辑
误区:只抓材料局部(如讨论“陆鸿发工资”的善举,却忽略“德与得”的辩证关系)。对策:整体分析材料,避免断章取义。例如“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需强调基础与创新的递进关系。3. 概念混淆,偷换主题
误区:将“坚守”等同于“固执”,或将“烟火气”误认为“市井生活”。案例:2019年“劳动”主题中,有考生将“劳动”替换为“勤奋”,导致立意偏差。4. 过度拔高或偏激立论
误区:为求新颖,强行关联宏大主题(如将“一”的象征意义上升至“宇宙哲学”)。警示:立意需贴合材料,避免脱离情境。例如“无臂少年彭超用脚书写青春”应聚焦“困境中的努力”,而非泛谈“生命的意义”。5. 形式错误,文体不符
误区:议论文中叙事过多,或书信体未署名“董平”等细节错误。对策:明确文体要求,如演讲稿需口语化,书信需规范格式。三、实用审题技巧总结
1. 标画法:用笔圈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转折词(如“但”“然而”)、总结句。
2. 提问法:通过“材料核心矛盾是什么?”“命题人倡导什么?”等问题明确立意。
3. 类比法: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本手”对应“基础训练”,“妙手”对应“创新突破”)。
4. 反推法:假设偏离立意可能的方向,反向验证合理性。例如讨论“规则是否束缚”时,需结合“突围”的正面价值。
总结:高考作文审题需精准捕捉关键词,结合材料逻辑与现实语境,避免片面、偏激或形式错误。通过系统训练和素材积累,考生可逐步提升审题敏感度,在考场上实现“立意准、扣题紧、论述深”的目标。
推荐文章
高考志愿填报后的修改流程是什么
2024-12-132022高考历史-历史高考题全国卷2022
2024-01-06影视制作专业的基本要求
2024-11-02新高考模式下专业选择与高考成绩有何关联
2025-05-14如何了解各个专科专业的就业前景
2025-03-02高考400;高考450分很差吗
2023-12-11机械类专业在不同城市的就业机会差异大吗
2025-05-02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习机会有哪些
2024-12-25高考文科生填报建筑学专业有哪些要求
2025-05-25美术理论的基本概念有哪些
20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