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中,物质鉴别与分离提纯是核心考点,需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及操作步骤综合解决。以下为具体策略及常见方法

一、物质鉴别策略

1. 特征反应法

  • 离子鉴别:利用不同离子的专属反应,如:
  • Fe³⁺:KSCN溶液显红色,或与苯酚显紫色。
  • S²⁻:与酸反应生成臭鸡蛋气味气体(H₂S)。
  • NH₄⁺:加NaOH加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 气体鉴别:通过颜色、气味或试纸判断,如Cl₂(黄绿色、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SO₂(品红溶液褪色)。
  • 2. 实验现象关联法

  • 颜色变化:如蓝色沉淀(Cu(OH)₂)、红褐色沉淀(Fe(OH)₃)等。
  • 沉淀转化:如AgCl沉淀可溶于氨水生成[Ag(NH₃)₂]⁺,而Ag₂S难溶。
  • 3. 仪器分析法

  • 焰色反应鉴别金属元素(如Na⁺黄色、K⁺紫色)。
  • 现代仪器:元素分析仪确定分子式,质谱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 二、分离提纯策略

    1. 物理方法

  • 过滤: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如除去MnO₂中的KCl溶液。
  • 结晶法
  • 蒸发结晶: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物质(如NaCl)。
  • 冷却结晶: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如KNO₃)。
  • 蒸馏/分馏:分离沸点差异较大的液体(如乙醇与水的分离)。
  • 2. 化学方法

  • 调节pH除杂
  • 如Fe³⁺和Al³⁺分离:调节pH至4~5,使Fe³⁺沉淀,Al³⁺留在溶液中。
  • 氧化还原法
  • 如用ClO⁻将Fe²⁺氧化为Fe³⁺后调节pH沉淀。
  • 沉淀转化法
  • 如用Na₂S将PbSO₄转化为更难溶的PbS。
  • 3. 实验操作要点

  • 洗涤沉淀:用冰水或乙醇洗涤减少溶解损失(如AgCl用稀硝酸洗涤)。
  • 趁热过滤:防止杂质析出(如KNO₃提纯时趁热过滤NaCl)。
  • 循环物质利用:如滤液返回流程中重复使用,降低成本并环保。
  • 三、解题技巧与注意事项

    1. 流程图分析

  • 关注箭头方向:原料→预处理→核心反应→提纯→产品。
  • 识别循环物质(如滤液、尾气回用)。
  • 2. 条件控制

  • 温度:防止热敏物质分解(如H₂O₂、NH₄HCO₃需低温)。
  • 试剂浓度:如过量NaClO₃确保Fe²⁺完全氧化。
  • 3. 绿色化学原则

  • 减少副产物:如用NaOH吸收SO₂生成NaHSO₃。
  • 资源循环:如“沉钴”后滤液回收Zn(OH)₂。
  • 四、高频考点与答题模板

    1. 沉淀洗涤是否干净

  • 答题模板: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XX试剂,若无XX现象,则洗净。
  • 2. 调节pH的目的

  • 模板:使XX离子完全沉淀,而其他离子不沉淀。
  • 3. 选择结晶方法的依据

  • 模板:根据目标物质与杂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
  • 通过以上策略,结合真题演练(如2023年山东卷钼酸铵制备、2024年钴提取流程),可系统掌握物质鉴别与分离提纯的核心方法,提升解题效率。注意答题时紧扣流程逻辑,分步解析实验目的与操作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