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保安全,防止进一步伤害

1. 移除危险物品:立即收走尖锐物品、药物等可能用于自残的工具,确保环境安全(参考网页29案例中收走考务用品的做法)。

2. 陪伴与观察:保持冷静,全程陪伴当事人,观察其情绪状态和生理反应(如颤抖、呼吸急促等),避免独处(网页71建议通过宠物陪伴或他人沟通分散注意力)。

二、建立信任,共情沟通

1. 非评判性倾听:使用开放式提问(如“你愿意说说发生了什么吗?”)而非质问,避免评价或说教。参考网页29中心理老师通过共情取得信任的案例。

2. 认可情绪合理性:用语言如“高考失利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你的痛苦是真实的”来共情,而非否定其感受(网页99强调需接纳自残者的情绪)。

三、评估危机程度

1. 判断自残动机

  • 情绪宣泄型(如用疼痛转移心理痛苦):可通过替代性方法缓解;
  • 自杀倾向型(伴随死亡计划或遗言):需立即联系专业机构干预(网页29和网页62均提到需区分危机类型)。
  • 2. 使用评估工具:参考网页62的应急预案,通过“是否计划自杀”“是否有支持系统”等问题快速评估风险等级。

    四、即时情绪疏导与替代行为

    1. 替代性宣泄方法

  • 物理替代:用冰块擦拭皮肤、紧握压力球、弹橡皮筋(网页71建议此类无害替代行为);
  • 艺术表达:通过绘画、写日记或撕纸释放情绪(网页99提到的健康宣泄方式)。
  • 2. 转移注意力:引导进行运动(如跑步)、家务劳动或参与社交活动(网页43和网页90均推荐此类方法缓解焦虑)。

    五、调整认知与重构意义

    1. 打破“高考决定论”:通过案例(如网页29中小舞后续的心理辅导)说明高考失败者仍可发展其他路径,强调“人生是长跑”。

    2. 认知行为干预:帮助识别“灾难化思维”(如“我的人生完了”),用事实证据反驳(如列举成功人士的高考经历)。

    六、家庭与社会支持介入

    1. 指导家长应对

  • 避免指责(如网页29中父亲责骂加剧危机);
  • 建议家长表达支持(如“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在”),并陪同就医或咨询(网页103强调家庭需营造包容氛围)。
  • 2. 链接专业资源:转介至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网页99和网页71均建议严重时需专业干预)。

    七、长期跟踪与预防复发

    1. 制定安全计划:与当事人共同列出“情绪崩溃时可联系的5个人”及“可做的10件舒缓事情”(参考网页62的应急预案)。

    2. 学校心理系统介入:建立定期回访机制,通过团体辅导(如网页1提到的剧本杀干预课程)增强同伴支持。

    关键依据与注意事项

  • 紧急情况处理:若自残伴随大出血或意识模糊,需立即送医(网页29案例中未出现此情况,但需作为预案);
  • 文化敏感性:避免将自污名化(如“矫情”),强调求助是勇气表现(网页20提到的AI干预中注重共情语言)。
  • 以上干预需多角色协作(家庭、学校、医疗),并结合个体差异调整策略。若情况复杂,建议参考网页62和80的完整心理应急预案系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