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频考点梳理
1. 商品与货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及其关系,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及发行与通胀/通缩的关联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与作用(调节生产、刺激技术改进等)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占比、国有经济控制力)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合法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区分市场决定性作用与宏观调控(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协同3. 企业与经济效率
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利润与成本的比值)及提升路径(技术创新、管理优化)股份制改革的意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分析4. 收入分配与财政税收
财政的作用(资源配置、民生保障)与税收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个人所得税改革与社会公平的关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方向5. 当代国际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与应对策略(扩大开放、风险防范)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及外汇储备的意义二、复习策略与技巧
(一)知识体系构建
1. 框架化学习
制作思维导图:按模块(如商品、企业、分配)整合知识点,标注概念间逻辑关系(如“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对比易混淆概念: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2. 专题突破
高频题型专项训练:如经济计算题(价值量公式)、图表分析题(供求曲线)、材料题(政策效果评价)错题归类:整理常见陷阱(如“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时政热点结合
1. 热点事件关联
关注年度经济政策(如“共同富裕”“双循环战略”)、国际经贸动态(如“一带一路”“数字货币”)练习“材料→理论”转换:例如用“宏观调控”分析房地产限价政策,用“经济全球化”评述贸易摩擦(三)答题技巧提升
1. 选择题技巧
排除法:优先排除绝对化表述(如“消除贫富差距”)、概念混淆项(如“财政政策”误为“货币政策”)抓关键词:例如题干出现“根本原因”需联系生产力或经济规律2. 主观题模板
原因类:价值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影响+政策导向+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措施类:市场调节(价格机制)+宏观调控(财政/货币政策)+企业创新+个人理性选择注意术语规范:如“优化资源配置”而非“合理分配资源”(四)时间管理与心态调整
三轮复习节奏一轮(基础):全面梳理教材,完成课后习题(3-4周)二轮(强化):专题突破+真题训练,侧重高频考点(4-6周)三轮(冲刺):模拟考试+查漏补缺,强化时政分析(2-3周)每日计划:分配1-2小时复习经济学,结合背诵(早)+做题(晚)三、推荐复习资料
教材:必修1《经济生活》、选修2《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核心章节真题集:近5年高考真题及地方卷(侧重经济模块)工具书:思维导图手册、高频术语汇编(如“规模经济”“边际效用”)通过系统性复习与针对性训练,可显著提升经济学模块得分率。建议定期模拟考试,培养“考场思维”,避免“懂知识但不会答题”的困境。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分数线的历史演变如何
2025-02-11高考案例分析专题: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实践应用差异
2025-07-28自测中发现的知识漏洞补救方案制定
2025-07-24公务员考试热门岗位与法律专业高考志愿的匹配度
2025-04-26山东高考专业选择的心理因素分析
2025-01-28如何解读理科高考分数线的政策变化
2025-02-14法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有哪些
2025-01-03音乐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哪些
2025-01-23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如何提升高考生就业竞争力
2025-05-14如何咨询学长学姐的专业经验
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