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频考点梳理

1. 商品与货币

  •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及其关系,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及发行与通胀/通缩的关联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与作用(调节生产、刺激技术改进等)
  •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占比、国有经济控制力)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合法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区分
  • 市场决定性作用与宏观调控(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协同
  • 3. 企业与经济效率

  • 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利润与成本的比值)及提升路径(技术创新、管理优化)
  • 股份制改革的意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分析
  • 4. 收入分配与财政税收

  • 财政的作用(资源配置、民生保障)与税收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 个人所得税改革与社会公平的关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方向
  • 5. 当代国际经济

  •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与应对策略(扩大开放、风险防范)
  •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及外汇储备的意义
  • 二、复习策略与技巧

    (一)知识体系构建

    1. 框架化学习

  • 制作思维导图:按模块(如商品、企业、分配)整合知识点,标注概念间逻辑关系(如“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市场机制”)
  • 对比易混淆概念: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 2. 专题突破

  • 高频题型专项训练:如经济计算题(价值量公式)、图表分析题(供求曲线)、材料题(政策效果评价)
  • 错题归类:整理常见陷阱(如“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
  • (二)时政热点结合

    1. 热点事件关联

  • 关注年度经济政策(如“共同富裕”“双循环战略”)、国际经贸动态(如“一带一路”“数字货币”)
  • 练习“材料→理论”转换:例如用“宏观调控”分析房地产限价政策,用“经济全球化”评述贸易摩擦
  • (三)答题技巧提升

    1. 选择题技巧

  • 排除法:优先排除绝对化表述(如“消除贫富差距”)、概念混淆项(如“财政政策”误为“货币政策”)
  • 抓关键词:例如题干出现“根本原因”需联系生产力或经济规律
  • 2. 主观题模板

  • 原因类:价值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影响+政策导向+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
  • 措施类:市场调节(价格机制)+宏观调控(财政/货币政策)+企业创新+个人理性选择
  • 注意术语规范:如“优化资源配置”而非“合理分配资源”
  • (四)时间管理与心态调整

  • 三轮复习节奏
  • 一轮(基础):全面梳理教材,完成课后习题(3-4周)
  • 二轮(强化):专题突破+真题训练,侧重高频考点(4-6周)
  • 三轮(冲刺):模拟考试+查漏补缺,强化时政分析(2-3周)
  • 每日计划:分配1-2小时复习经济学,结合背诵(早)+做题(晚)
  • 三、推荐复习资料

  • 教材:必修1《经济生活》、选修2《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核心章节
  • 真题集:近5年高考真题及地方卷(侧重经济模块)
  • 工具书:思维导图手册、高频术语汇编(如“规模经济”“边际效用”)
  • 通过系统性复习与针对性训练,可显著提升经济学模块得分率。建议定期模拟考试,培养“考场思维”,避免“懂知识但不会答题”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