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法律基础知识点中,宪法基本原则是核心考点之一,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人民主权原则(权力属于人民原则)

1. 核心定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途径行使权力。

  • 宪法依据:《宪法》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2. 常见考点

  • 人民通过间接管理(如选举人大代表)而非直接管理国家。
  • 区分“人民”与“公民”:“人民”是政治概念(群体性),“公民”是法律概念(个体性)。
  • 体现形式: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 二、基本人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1. 核心定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

  • 宪法依据:2004年《宪法》修正案首次写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33条)。
  • 2. 常见考点

  • 中国最大的人权是人民幸福生活
  • 辨析“人权高于主权”的错误性(我国认为主权是人权的前提)。
  • 具体权利: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等,禁止非法拘禁、搜查等(《宪法》第37-40条)。
  • 三、法治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1. 核心定义: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

  • 宪法依据:《宪法》第5条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2. 常见考点

  •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 法治:动态治理,强调法律权威和目的性。
  • 法制:静态制度,是法治的前提。
  • 重要时间节点:
  • 1999年“法治原则”首次入宪;2018年将“法制”改为“法治”。
  • 四、民主集中制原则

    1. 核心定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 宪法依据:《宪法》第3条规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 2. 常见考点

  • 具体体现
  • 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 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由人大产生,受其监督。
  • 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我国强调集中统一领导与地方主动性结合。
  • 五、权力制约原则

    1. 核心定义:国家权力机关相互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 宪法依据:通过人大对其他机关的监督实现。
  • 2. 常见考点

  • 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
  • 正向产生:人民→人大→其他国家机关。
  • 反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人大→人民。
  • 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我国强调监督而非分权制衡。
  • 高频易错点(需特别注意):

    1. 人民主权≠直接管理:人民通过人大代表间接行使权力。

    2. 法治与法制:动态治理与静态制度的区分。

    3. 人权保障的宪法条款:2004年修正案新增人权条款(第33条)。

    4. 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如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5. 权力制约≠三权分立:我国是监督机制,而非分权制衡。

    真题示例(参考历年高考题):

    1.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宪法基本原则的是( )。

    A. 人民主权原则 B. 三权共享原则 C. 法治原则 D. 基本人权原则

    答案:B(“三权共享”为错误表述)。

    2. 简答题:简述我国宪法的法治原则。

    答案要点

  • 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 反对特权,法律平等;
  • 1999年入宪,2018年完善。
  • 通过以上知识点梳理,考生需重点掌握各原则的定义、宪法依据及典型应用场景,并注意辨析易混淆概念。建议结合宪法条文(如第2、3、5、33条)进行记忆,并通过真题练习巩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