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措施

1. 保护敏感信息不公开

  • 禁止公开证件与账号信息:准考证、身份证、考生号、密码、志愿填报表、录取通知书等包含个人隐私的内容,不得在朋友圈、社交平台晒出,即使模糊处理也可能被技术修复。
  • 谨慎分享动态:避免在社交平台透露家庭住址、学校名称、高考成绩查询页面截图等,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 2. 强化账号与密码管理

  • 设置强密码:使用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的组合(8-10位),避免使用生日、姓名等易猜信息,并定期更换密码。
  • 独立密码:志愿填报系统、成绩查询等账号的密码需与其他平台区分,避免“一码多用”。
  • 3. 设备与网络安全防护

  • 避免使用公共WiFi:公共网络存在数据劫持风险,切勿在此类网络下登录高考相关系统或进行支付操作。
  • 安装安全软件:使用正规杀毒软件,防止手机或电脑感染木马病毒。
  • 4. 志愿填报与信息录入规范

  • 本人操作:志愿填报必须由考生本人完成,不委托他人代填,防止密码泄露或志愿被篡改。
  • 退出时关闭页面:多人共用电脑时,务必点击“安全退出”并关闭浏览器,避免信息被覆盖或窃取。
  • 5. 防范诈骗陷阱

  • 警惕陌生链接与电话:不点击“提前查分”“内部指标”等虚假短信链接,不轻信“有偿补录”“教育补贴”等话术。
  • 官方渠道验证:所有信息以教育考试院官网、学校通知为准,不通过非官方平台提交个人信息。
  • 二、紧急处理方案

    1. 立即采取止损措施

  • 更改密码:若怀疑账号泄露,第一时间修改高考相关系统密码,并启用双重验证(如短信验证码)。
  • 冻结账户:若涉及银行卡或支付账户被盗用,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
  • 2. 证据收集与报警

  • 保留证据:截图保存诈骗短信、钓鱼网站页面、通话记录等,记录泄露时间、方式及涉及的信息。
  • 报案处理: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交证据材料,并联系教育考试院协助调查。
  • 3. 联系教育部门与平台

  • 通知考试院:若志愿或成绩信息被篡改,立即通过官方渠道申请更正,并申请系统日志核查。
  • 平台投诉:若信息通过社交平台泄露,通过平台举报功能封禁相关账号并删除信息。
  • 4. 法律咨询与维权

  • 律师协助:若泄露导致经济损失或身份盗用,咨询专业律师,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责任或索赔。
  • 教育部门申诉:向省级教育考试院提交书面申诉,要求核查信息泄露源头并追责。
  • 5. 后续监测与防护

  • 定期检查账户:持续关注高考系统登录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信用报告查询:每年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排查是否有冒名贷款或违规记录。
  • 三、重要提醒

  • 教育机构责任:学校需加强信息系统防护,采用加密技术和双重验证,定期进行安全演练。
  • 政策保障:根据《网络安全法》,考生可要求相关部门对泄露事件追责,并申请信息公开。
  • 通过以上措施,考生可最大限度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并在遭遇泄露时快速止损。若需进一步法律或技术援助,建议联系当地教育考试院或专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