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分析“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比较”类题型属于高频考点,涉及对叙事结构的深层理解。以下是结合理论、真题及答题技巧的详细解答方法:
一、核心概念区分
1. 故事时间
2. 叙述时间
二、高频考查角度与解题方法
(一)时序对比:顺序、倒叙、插叙等
题型示例:
“文中采用倒叙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 对比时序差异:明确故事时间的自然顺序与叙述时间的调整(如倒叙提前结局)。
2. 分析效果:
(二)时距处理:详略、快慢节奏
题型示例:
“文中对某事件详细描写,而对另一事件一笔带过,为什么?”
答题思路:
1. 识别时距类型:
2. 作用分析:
(三)频率对比:重复叙述与单次叙述
题型示例:
“文中多次提到‘某物’,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 重复叙述的作用:
三、答题模板与术语整合
1. 比较类题型通用模板:
```
① 指出差异:故事时间是……,叙述时间是……;
② 分析技巧:运用了……手法(如倒叙、插叙、详略);
③ 作用分层:结构上(悬念/铺垫)、内容上(主题/人物)、读者感受(共鸣/反思)。
```
示例:
《孔乙己》中“我”回忆孔乙己的片段(叙述时间)与故事实际发生时间(故事时间)形成交错,通过碎片化叙述强化了人物的悲剧性,暗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2. 高频术语:
四、真题演练与策略
例题(2024新高考卷《放牛记》):
“分析文中‘放牛’与‘回忆’交织的时间处理方式。”
参考答案:
① 时序差异:故事时间按“童年放牛—成年回忆”线性发展,叙述时间通过插叙将回忆片段嵌入现实,形成时空交错;
② 技巧与作用:打破线性叙事,突出童年经历对“我”的塑造,营造虚实交织的意境,引发对乡村文化消逝的反思。
五、备考建议
1. 强化理论积累:掌握热奈特叙事学中的时序、时距、频率理论。
2. 分类训练:针对不同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进行专项练习,结合教材名篇(如《祝福》《孔乙己》)分析。
3. 真题归纳:整理近五年高考题,总结高频考点(如“时间跳跃对主题的作用”)。
通过以上方法,考生可系统掌握“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比较”类题型的解题逻辑,提升答题精准度。
推荐文章
高考未录取后的短期职业培训选择
2025-03-01美术特长生如何通过展览作品体现专业潜力
2025-03-27人文社科高考生如何选择未来职业方向
2025-03-18报考法律专业的女生应具备哪些素质
2024-12-13营销专业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2025-02-02高三学生人际关系紧张问题如何通过心理疏导解决
2025-05-31读研与工作后再选择专业的利弊
2025-01-16土木工程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2025-02-11互联网行业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
2025-02-08哪些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适合高考生选择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