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构图完整且富有形式美感

构图是画面的骨架,需主体突出、布局均衡。常见构图形式如三角形、S形、C形等,需避免随意增减物体,确保画面疏密有致、层次分明。例如,主体物应置于画面中心略偏位置,通过衬布走向和物体透视强化空间感。

2. 色调统一且对比和谐

色调是画面的灵魂,需明确冷/暖、明暗倾向。铺色阶段应快速建立块对比,拉开明度、纯度和色相差异。例如,冷光下物体受光部偏冷、背光部偏暖,需通过环境色和光源色增强整体协调性。

3. 形体塑造与色彩结合

需通过色彩关系表现物体的体积感与质感。重点刻画视觉中心(如主体物),亮面用色厚重,暗部透明且冷暖对比明确。例如,罐口、水果凹陷等关键部位需精准用笔,避免“平涂”或“脏色”。

4. 虚实处理强化空间层次

通过近实远虚、前暖后冷等手法表现空间感。背景和远处物体需概括处理,投影形需串联且颜色纯度降低。例如,衬布提亮时笔触方向应随形体转折,卡点强化物体间关联。

5. 细节刻画与整体调整

细节决定画面生动性,如高光点虚实、衬布褶皱等需局部强化,但需避免琐碎。调整阶段需回归整体,检查黑白灰节奏和色彩对比是否协调,必要时添加冷色或调整边缘线。

附:评分标准参考

  • A类卷(90-100分):色调明确、色彩和谐、形体深入、细节生动。
  • 关键失分点:色调混乱、空间扁平、细节缺失或过度。
  • 掌握以上要点,结合大量针对性练习(如小色稿训练、默写强化),可有效提升色彩表现力,在考试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