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中滥用术语导致的表达晦涩问题,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写作现象。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考生过度追求学术化、复杂化的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议论文“以理服人”的本质要求。以下从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问题成因分析
1. 应试导向下的炫技心理
部分考生误将“术语堆砌”等同于“思想深度”,试图通过大量引用冷僻哲学概念(如海德格尔的“嚆矢”、韦伯的“祓魅”)或生僻词汇(如“振翮”“滥觞”)博取阅卷者青睐。例如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因密集使用学术术语引发争议,其本质是考生对“深刻性”的误解。
逻辑漏洞:术语与论证逻辑脱节,仅作为装饰性符号存在,缺乏对概念的精准阐释和有机融入。
2. 对“文学性”的片面追求
考生混淆议论文与散文的文体边界,过度追求语言的诗意化、隐喻化,导致观点被模糊。例如用“树上的男爵”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却未明确阐释其与论点的逻辑关联,反而造成理解障碍。
3. 逻辑能力不足的补偿机制
当考生缺乏严密的论证能力时,可能以术语堆砌掩盖逻辑断层。例如用“实践场域的分野”等抽象概念替代具体分析,实则未触及问题本质。
二、负面影响
1. 破坏议论文的交流功能
语言晦涩直接导致读者(尤其是阅卷者)的理解障碍。如马伯庸批评《生活在树上》“辞不配位”,信息传递效率低下,违背了议论文“清晰说理”的核心要求。
2. 削弱论证说服力
滥用术语易使论证流于表面。例如某考生在讨论“度”时引用冯文潜买夜壶的轶事,却未分析事例与“把握分寸”的关联性,导致材料与观点割裂。
3. 形成不良写作导向
满分作文的示范效应可能诱导学生模仿晦涩文风,将写作异化为“术语竞赛”,背离高考作文考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初衷。
三、解决策略
1. 强化概念阐释能力
2. 平衡术语与表达清晰
3. 回归逻辑本位
四、教学启示
教师需引导学生区分“深刻性”与“晦涩性”,强调议论文的核心是“思想的清晰度”而非“术语的复杂度”。可借助《咬文嚼字》杂志的案例,说明“精准表达”比“华丽辞藻”更具说服力。推荐学生阅读鲁迅《拿来主义》等经典议论文,学习如何用平实语言展开辩证分析。
高考议论文的终极目标是以理服人,术语的使用应如盐入水,无形中增强论证的专业性与深度,而非成为阻碍理解的屏障。只有回归逻辑本位,才能真正实现“深刻而不晦涩,专业而不造作”的写作境界。
推荐文章
运动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025-01-31高考录取期间如何快速查询结果并避开访问高峰
2025-08-20一本线与二本线差值的计算方式有何不同
2025-08-12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评价标准
2025-02-17如何利用往年录取数据辅助孩子填报平行志愿
2025-07-09幼儿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包括什么
2024-12-26国际视野拓展如何助力高考志愿的跨区域选择
2025-06-26新高考选科时,如何应对热门组合的社会舆论压力
2025-05-27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
2025-01-25非体育生能否通过高考报考海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
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