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分写作模板与结构解析

1. 开篇引题——以诗意或排比切入主题

  • 模板示例
  • “乌江畔的悲歌,是项羽‘生当作人杰’的傲骨;长安月下的独酌,是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汨罗江边的沉吟,是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诚。历史长河奔涌不息,那些镌刻在岁月中的精神品质,如星辰般照亮文明的天空。”

    引用来源:结合网页1中项羽、李白等人物素材的描写,以及网页84中排比句式。

    2. 核心论点——提炼精神品质,分层次论述

  • 模板结构
  • 分论点1:家国情怀,赤子之心(适用人物:屈原、文天祥、范仲淹)
  • 分论点2:坚韧不屈,逆境突围(适用人物:司马迁、苏武、勾践)
  • 分论点3:创新求变,突破桎梏(适用人物:张衡、李时珍、王安石)
  • 引用来源:参考网页31中范仲淹、司马迁等案例,网页63中“坚持与成功”主题的结构。

    3. 论据展开——结合历史与名言,增强说服力

  • 示例段落
  • “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信念,在竹简上刻下华夏千年文明。正如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迁的坚韧不仅是个人意志的胜利,更是对历史责任的担当。”

    引用来源:网页31中司马迁案例,网页84中顾炎武名言的运用。

    4. 辩证升华——古今结合,呼应时代

  • 模板示例
  • “古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今有钱七虎‘铸盾六十年’的坚守。从张骞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的宏图,变通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开拓的勇气。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代青年破浪前行的灯塔。”

    引用来源:结合网页10中钱七虎事例与网页45中“执著与变通”的辩证分析。

    5. 结尾升华——引用诗句,展望未来

  • 模板示例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我们当以屈原的赤诚、李白的豪迈、张衡的智慧为帆,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新的篇章。”

    引用来源:网页84中引用诗句的技巧,网页63中“结论段”结构。

    二、高考应用实例与素材运用

    真题示例:2024年高考作文题“中国脊梁”

    主题解析:需结合历史人物的精神传承与现代英雄的品质,体现“脊梁”的延续性。

    范文片段

    开头

    “乌江畔,项羽以‘力拔山兮’的气魄诠释了英雄的悲壮;敦煌窟,樊锦诗用半生守护千年文明。历史的‘脊梁’从不曾断裂,它是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担当,是钱七虎‘铸盾卫国’的坚守,更是无数平凡人‘微光成炬’的奉献。”

    引用素材:网页1项羽、网页10钱七虎、网页63中范仲淹。

    分论点1:家国情怀,薪火相传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生命捍卫气节;邓小岚扎根马兰村,用音乐点亮山村孩子的梦想。从古至今,‘脊梁’的底色始终是家国大义。”

    引用素材:网页31文天祥、网页10邓小岚。

    分论点2:逆境中的坚守与突破

    “苏武牧羊十九载,啮雪吞毡不改其志;甘宇地震中逆行开闸,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脊梁’的硬度,在于困境中的不屈。”

    引用素材:网页31苏武、网页14甘宇事例。

    分论点3:创新与智慧的传承

    “张衡造地动仪,以科技窥探天机;杨宁返乡扶贫,用电商振兴乡村。变的是时代课题,不变的是开拓者的智慧。”

    引用素材:网页31张衡、网页39杨宁。

    结尾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历史的‘脊梁’从未孤独。新时代的青年,当以先辈精神为炬,在复兴之路上续写‘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歌。”

    引用素材:网页84中张载名言的化用。

    三、素材积累与运用技巧

    1. 分类整理素材库

  • 爱国类:屈原、文天祥、林则徐、钱学森
  • 坚韧类:司马迁、勾践、苏轼、张桂梅
  • 创新类:张衡、李时珍、袁隆平、乔布斯
  • 引用来源:网页31、63、39中的分类方法。

    2. 名言诗句点睛法

  • 家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 逆境坚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 创新求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 引用来源:网页84、45中引用名言的技巧。

    3. 辩证思维训练

  • 对比论证:项羽的“直行”与勾践的“变通”
  • 时代呼应:古代工匠精神(鲁班)与现代“大国工匠”(高凤林)
  • 引用来源:网页45“执著与变通”的辩证分析。

    四、高考作文提分建议

    1. 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模式,每段首句点明分论点。

    2. 文采提升:多用排比、比喻,引用诗句增加文学性(参考网页84排比句式)。

    3. 素材新颖:避免老生常谈,挖掘小众人物(如顾炎武、宗悫)。

    4. 时代呼应:将历史人物精神与当代楷模(如张桂梅、袁隆平)结合,体现传承。

    示例题目:以“精神的执著与智慧的变通”为主题(网页45),可用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钱七虎“铸盾卫国”的坚守,论证“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初心”。

    通过以上模板与实例,考生可灵活运用历史人物素材,结合时代精神,打造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实深度的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