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配制流程(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为例)

(1)计算:根据公式 (c = frac{n}{V}) 计算所需溶质质量或浓溶液体积。例如,配制100 mL 1.00 mol/L NaOH溶液需称量4.0 g NaOH固体(保留一位小数)。

(2)称量/量取

  • 固体用托盘天平(精度0.1 g)或分析天平(高精度实验);液体用量筒或移液管。注意:易潮解物质(如NaOH)需在烧杯中快速称量,避免吸湿。
  • (3)溶解:在烧杯中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促进溶解。若需加热(如浓硫酸稀释),需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

    (4)转移与洗涤

  • 溶液冷却后通过玻璃棒引流至容量瓶,避免液体溅出。
  • 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需全部转移至容量瓶,确保溶质无损失。
  • (5)定容:加水至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使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注意:定容时不可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否则会导致浓度偏高或偏低。

    (6)摇匀与装瓶:倒转摇匀10次以上,装瓶后贴标签标明名称、浓度和日期。

    2. 关键仪器与操作规范

  • 容量瓶:选择与目标体积匹配的规格(如配制480 mL溶液需用500 mL容量瓶),使用前需检漏。
  • 移液管/滴定管:需润洗,避免残留水分稀释溶液。
  • 误差敏感操作:如未冷却转移、未洗涤烧杯、定容超过刻度线等均会导致浓度偏差。
  • 二、常见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1. 误差类型与原因

  • 称量误差:天平砝码锈蚀或药品吸潮(如NaOH),导致溶质实际质量减少,浓度偏低。
  • 操作误差
  • 未冷却转移:溶液体积膨胀,冷却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导致浓度偏高。
  • 定容不当:俯视(液面未达刻度线,浓度偏高);仰视(超过刻度线,浓度偏低)。
  • 未充分洗涤:烧杯内残留溶质未被转移,导致浓度偏低。
  • 仪器误差:容量瓶刻度不精准或移液管未校准,需定期校验仪器。
  • 2. 误差控制策略

  • 规范操作:溶解后冷却至室温再转移;定容时平视刻度线;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彻底。
  • 试剂处理:易潮解物质快速称量;基准物质(如邻苯二甲酸氢钾)需干燥至恒重。
  • 环境控制:实验室温度稳定,避免溶液因热胀冷缩导致体积变化。
  • 三、高考化学实验备考要点解析

    1. 高频实验题型与解题技巧

  • 选择题:常考仪器选择(如容量瓶规格)、操作正误判断(如“未润洗滴定管”导致误差)。
  • 实验题
  • 配制类:结合误差分析设计问题(如“摇匀后液面下降再加水”是否合理)。
  • 探究类:如Fe(OH)₂制备(需隔绝氧气)、喷泉实验(气体溶解度大的物质易形成)。
  • 计算题: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稀释计算(注意单位换算和公式应用)。
  • 2. 备考策略与核心能力培养

  • 回归教材实验:掌握课本实验原理(如NH₃的制取与干燥)、现象(如硅酸胶体制备)及操作细节(如分液漏斗使用)。
  • 强化规范表达:实验现象描述需全面(如颜色变化、沉淀生成),避免口语化。
  • 错题整理与模拟训练:针对易错点(如容量瓶使用限制、误差分析逻辑)进行专项突破。
  • 3. 实验操作口诀与速记

  • 定容操作:“一离二改三平视”——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平视凹液面。
  • 滴定顺序:“左塞右瓶”——左手控滴定管旋塞,右手摇锥形瓶。
  • 四、总结

    准确配制溶液需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重视细节(如仪器校准、冷却转移),并结合误差分析反向验证操作合理性。高考实验备考需以教材为基础,强化典型实验模型(如配制、分离提纯)的训练,同时提升语言表达的规范性。通过模拟试题演练和错题归纳,可系统性突破实验题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