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高考改革中,劳动教育并未直接作为独立的加分项目,而是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间接影响录取结果。以下是劳动教育在新高考中发挥作用的几种方式及相关政策依据:
一、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 政策依据
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素养被明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全面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成果,并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例如,上海市将高中生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累计60课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2. 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六大维度。劳动教育的具体记录包括劳动技能展示、竞赛成果、家务劳动参与情况等。例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布的《家务劳动指南》细化不同学段的劳动任务,将劳动表现记入。
二、在特殊招生途径中的间接“加分”作用
1. 综合评价招生
在山东、江苏等省份的综合评价招生中,高校将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劳动教育成果(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可能成为考生与其他竞争者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例如,东南大学在综合评价招生中明确要求“综合素质突出”,劳动相关经历可增强考生的竞争力。
2. 强基计划等其他途径
强基计划招生虽以高考成绩为主,但部分高校在面试环节会参考综合素质档案,劳动教育中体现的责任感、实践能力等品质可能成为评审的隐性加分项。
三、地方性实践与政策探索
1. 地方性劳动教育政策
部分省市通过地方性政策强化劳动教育与高考的关联。例如:
2. 劳动竞赛与成果展示
多地开展劳动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可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例如,济南市市中区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和竞赛活动,选拔优秀案例作为升学参考。
四、未来趋势与建议
1. 政策深化方向
教育部正推动劳动教育与新高考进一步衔接,未来可能通过细化评价标准、扩大地方性试点等方式,增强劳动教育在录取中的权重。
2. 学生应对策略
五、注意事项
综上,劳动教育在新高考中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的“软性加分”中,考生需通过系统参与和规范记录,将其转化为升学竞争力。各省政策动态需密切关注,以把握最新导向。



































推荐文章
文化遗产数字化浪潮下武汉高校相关专业录取新动态
2025-07-26新高考选科要求:商务管理专业必选科目与组合建议
2025-05-24北京市高考、北京高考教育考试院官网
2024-02-06报考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未来薪资水平如何
2025-09-29如何平衡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2025-01-31技校生如何提升综合素质
2025-01-23填报志愿时专业代码填写错误的后果及规避方法
2025-04-27总觉得自己没复习完的心态调适指南
2025-08-30高考志愿是否影响未来发展
2024-11-01高考选专业必看:哪些专科专业实习机会更多
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