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高考改革中,劳动教育并未直接作为独立的加分项目,而是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间接影响录取结果。以下是劳动教育在新高考中发挥作用的几种方式及相关政策依据:

一、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 政策依据

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素养被明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全面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成果,并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例如,上海市将高中生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累计60课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2. 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六大维度。劳动教育的具体记录包括劳动技能展示、竞赛成果、家务劳动参与情况等。例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布的《家务劳动指南》细化不同学段的劳动任务,将劳动表现记入。

二、在特殊招生途径中的间接“加分”作用

1. 综合评价招生

在山东、江苏等省份的综合评价招生中,高校将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劳动教育成果(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可能成为考生与其他竞争者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例如,东南大学在综合评价招生中明确要求“综合素质突出”,劳动相关经历可增强考生的竞争力。

2. 强基计划等其他途径

强基计划招生虽以高考成绩为主,但部分高校在面试环节会参考综合素质档案,劳动教育中体现的责任感、实践能力等品质可能成为评审的隐性加分项。

三、地方性实践与政策探索

1. 地方性劳动教育政策

部分省市通过地方性政策强化劳动教育与高考的关联。例如:

  • 山东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要求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探索建立劳动实践基地。
  • 福建省:在部分高校试点“劳动学分”,学生可通过参与劳动课程或实践活动获得学分,间接影响综合评价成绩。
  • 2. 劳动竞赛与成果展示

    多地开展劳动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可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例如,济南市市中区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和竞赛活动,选拔优秀案例作为升学参考。

    四、未来趋势与建议

    1. 政策深化方向

    教育部正推动劳动教育与新高考进一步衔接,未来可能通过细化评价标准、扩大地方性试点等方式,增强劳动教育在录取中的权重。

    2. 学生应对策略

  • 主动参与实践:通过志愿服务、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等积累记录,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整理(如照片、报告、证书)。
  • 关注地方政策:不同省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需结合本省招生政策针对性提升相关经历。
  • 五、注意事项

  • 非直接加分:劳动教育目前不单独加分,而是通过综合素质档案间接影响录取,尤其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可能成为优先录取的依据。
  • 诚信记录:劳动成果需真实有效,弄虚作假将记入诚信档案并影响录取。
  • 综上,劳动教育在新高考中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的“软性加分”中,考生需通过系统参与和规范记录,将其转化为升学竞争力。各省政策动态需密切关注,以把握最新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