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集证据

启动调查的前提是提供充分的证据材料,以证明机构存在欺诈行为。具体包括:

1. 合同与协议:与机构签订的志愿填报服务合同、协议等书面文件,明确服务内容和收费条款。

2. 转账记录:支付费用的银行流水、微信/支付宝交易凭证等,证明资金流向。

3. 沟通记录:与机构人员的聊天记录(文字、语音)、邮件、电话录音等,展示虚假承诺或误导性宣传。

4. 虚假宣传材料:机构的广告、宣传单页、网页截图等,证明其夸大服务效果或伪造资质。

5. 其他证据:如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机构未履行的服务记录等。

二、向公安机关报案

1. 报案渠道

  • 拨打110或前往派出所:直接说明遭遇诈骗的情况,提交所有证据材料。
  • 网络举报:通过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或地方公安在线平台提交信息。
  • 2. 报案内容

  • 详细描述被骗经过,包括时间、地点、机构名称、涉案金额等。
  • 强调机构的欺诈行为,如虚构“内部数据”“保录承诺”或伪造专家身份。
  • 3. 立案条件

  • 金额标准:诈骗金额需达到刑事立案门槛(通常为3000元以上),具体依据地方经济水平调整。
  • 行为认定:需证明机构存在“非法占有目的”,例如收取费用后未提供服务或伪造资质。
  • 三、案件受理与调查

    1. 公安机关初审

  • 警方对证据进行初步审核,判断是否符合立案条件。若证据不足,可能要求补充材料。
  • 2. 立案侦查

  • 若立案,警方将展开调查,包括调取机构银行账户、约谈相关人员、查封经营场所等。
  • 涉及跨区域案件的,可能联合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调查。
  • 3. 处理结果

  • 刑事立案:若涉嫌诈骗罪,案件将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最终由法院判决。
  • 行政处罚:若金额未达刑事标准,可能对机构处以罚款、吊销执照等行政处罚。
  • 四、其他投诉渠道辅助

    1. 教育部门举报

  • 向当地教育局或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举报,教育部明确要求严查虚假宣传的机构。
  • 2. 消费者权益保护

  • 拨打12315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投诉,市场监管局可介入调解或处罚。
  • 3. 民事诉讼

  • 若警方未刑事立案,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机构退还费用并赔偿损失。
  • 五、注意事项

    1. 及时行动:证据可能随时间灭失(如聊天记录被删除),需尽快固定证据。

    2. 警惕二次诈骗:勿轻信“维权代理”承诺追回损失,避免再次被骗。

    3. 保护个人信息:若机构泄露考生隐私(如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可追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指控。

    法律依据与案例参考

  • 诈骗罪认定: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金额较大(3000元起)即可追究刑事责任。
  • 典型案例:2021年山东日照某机构以“特招入学”诈骗24万元,警方追回全部钱款并刑拘嫌疑人。
  •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启动警方调查程序并维护自身权益。若需进一步法律咨询,建议联系专业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