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背景出发,高考政治对“协调发展战略”的命题方向可能围绕“理论联系实际”“政策分析”和“矛盾解决”三大维度展开。以下是结合福建案例与高考考点的综合分析及命题预测:

一、福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与成因

1. 区域经济差异显著

  • 沿海与内陆差距: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依托港口经济和政策优势发展较快,而南平、三明、龙岩等内陆山区受制于地形和资源分布,经济增长相对滞后。
  • 宁德市的“黑马”现象:2023年宁德市GDP增量占全省四成,其崛起得益于新能源产业(如宁德时代)和地理资源的开发,凸显区域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梯度转移。
  • 城乡收入差距: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26,公共服务均等化压力较大。
  • 2. 成因分析(高考可能的命题切入点)

  • 地理与资源因素: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限制了内陆地区的产业集聚。
  • 政策与机制因素: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如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 产业结构差异:沿海地区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内陆地区仍依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 二、高考政治“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考点与福建案例结合

    1. 经济生活模块

  • 新发展理念:福建通过“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布局推动协调发展,体现“协调”与“共享”理念。
  • 市场与作用:宁德市通过政策吸引外资、培育新兴产业,反映“有效市场与有为结合”。
  • 产业升级与转移: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山区转移,促进沿海与内陆产业互补。
  • 命题方向:以宁德市或闽西南协同区为例,分析如何通过产业政策实现协调发展。

    2. 政治生活模块

  • 职能:福建省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现履行经济与公共服务职能。
  • 党的领导与政策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山海协作”,强调党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
  • 命题方向:结合福建实践,说明在区域协调中的角色。

    3. 哲学与文化模块

  • 矛盾分析法:福建发展不平衡是“主次矛盾”的体现,需通过重点发展都市圈(主要矛盾)带动全局。
  • 系统优化与整体性:构建“两极引领、三轴联动”的空间格局,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命题方向: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分析福建协调发展的路径。

    4. 时政热点关联

    从福建区域发展不平衡看高考政治协调发展战略命题方向

  •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福建通过“大城关”战略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 绿色发展与生态补偿:完善闽江流域生态保护机制,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命题方向:以福建生态保护为例,说明协调发展中如何平衡经济与生态。

    三、2025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1. 题型创新

  • 开放型论述题:要求设计“福建山区产业振兴方案”,综合经济、政治、哲学知识。
  • 材料分析题:以宁德市经济数据为背景,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意义与政策启示。
  • 2. 高频考点整合

  • 跨模块综合:如“福建的‘山海协作’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经济+政治)。
  • 政策评价类:评价福建省“两大协同发展区”机制对全国协调发展的借鉴意义。
  • 3. 地方特色与全国趋势结合

  • 福建案例与国家战略:将福建的“都市圈建设”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对比,分析区域协调的共性规律。
  • 创新驱动与协调发展:结合福建“福厦泉科创走廊”,说明科技创新如何促进区域平衡。
  • 四、备考建议

    1. 知识整合:梳理“协调发展战略”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如经济制度、职能、矛盾论),结合福建案例构建答题框架。

    2. 时政深度解析:关注福建省“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区域协调的政策文件,提炼核心表述。

    3. 模拟训练:针对“宁德现象”设计辨析题,分析其经验是否可复制到其他欠发达地区。

    4. 哲学思维应用:用“辩证否定观”评价福建传统产业转型,或用“群众史观”说明城乡融合中的农民作用。

    福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案例为高考政治“协调发展战略”命题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考生需从“现象分析—理论对接—政策评价”多维度切入,结合时政热点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