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课程,对高考生的能力要求既涉及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强调实践应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多个高校的课程大纲和考核要求,以下是该课程对高考生的核心能力要求:

一、基础理论与概念的理解能力

1. 掌握传播学核心概念

需理解信息、符号、媒介、受众、效果等基本概念,并能区分传播类型(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

  • 例如:能解释“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或区分“议程设置”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核心差异。
  • 2. 熟悉传播学发展脉络

    需了解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如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及其贡献,以及传播技术的历史演进(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传播)。

    二、分析与应用能力

    1.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程强调通过案例分析、媒介事件解读等方式,将理论应用于现实传播现象。例如:

  • 分析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结合“集合行为”理论);
  • 解释社交媒体如何影响公众议程(应用“议程设置”理论)。
  • 2.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传播学概论课程对高考生有哪些能力要求

    需能辩证看待传播效果的正负功能,如:

  • 评价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的“培养”作用;
  • 反思“信息茧房”对公共讨论的负面影响。
  • 三、媒介素养与工具运用能力

    1. 新媒体技术的实践能力

    课程可能涉及数字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社交媒体运营等技能,要求学生能运用技术手段完成传播任务。

    2. 信息筛选与评估能力

    需具备识别虚假信息、分析媒介框架的能力,例如通过“拟态环境”理论理解媒体报道的局限性。

    四、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1. 融合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基础

    传播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学生需理解传播与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的互动关系。

  • 例如:结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中国媒体生态;
  • 或从“知沟理论”探讨教育公平问题。
  • 2. 国际视野与本土化思考

    需关注全球传播议题(如文化、国际传播秩序),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媒介规范理论。

    五、社会责任感与意识

    1. 坚守媒介与职业规范

    课程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学生理解媒介的社会责任,如报道真实性、公共利益的维护等。

    2. 批判性参与公共议题

    需具备通过传播手段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例如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或分析网络舆论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六、学术研究与表达能力

    1. 研究方法的基础掌握

    需熟悉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传播学研究方法,并能设计简单研究方案。

    2. 逻辑清晰的书面与口头表达

    考核中常涉及论述题和案例分析,要求条理清晰、论据充分。例如:撰写传播现象分析报告,或通过PPT展示媒介融合案例。

    传播学概论课程要求高考生从知识、技能到价值观全方位发展,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对考生而言,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关注社会热点(如AI、元宇宙对传播的影响),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媒介参与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多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