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环境保护类问题答题思路与模板精析

环境保护类题目是高考地理的重点模块,其核心围绕“问题成因—危害影响—治理措施”的逻辑展开。以下为常见题型答题思路与模板归纳,结合真题案例与核心考点整理:

一、环境污染类问题

常见类型: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大气污染(酸雨、可吸入颗粒物)、固体废弃物污染。

1.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

  • 成因
  • 自然:水温较高、静水环境、封闭水域(如湖泊、海湾)。
  • 人为:工农业废水排放(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度水产养殖。
  • 危害
  •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鱼类死亡→湖泊沼泽化。
  • 措施
  • 控制污染源(限制化肥使用、推行清洁生产);
  • 建设污水处理厂;
  • 人工打捞藻类、引入天敌。
  • 2. 大气污染(酸雨)

  • 成因
  • 自然:特定地形(盆地)阻碍污染物扩散。
  • 人为:燃煤排放硫氧化物、汽车尾放氮氧化物。
  • 危害
  • 土壤酸化、腐蚀建筑、危害动植物。
  • 措施
  • 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 工业脱硫技术;
  • 植树造林吸收污染物。
  • 二、资源利用与保护类问题

    常见类型: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荒漠化、盐碱化)、矿产资源枯竭。

    1. 水资源短缺

  • 成因
  •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季节不均。
  • 人为:过度开采、水污染、浪费严重。
  • 措施
  • 开源: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 节流:改进灌溉技术(滴灌)、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 立法保护水源。
  • 2. 土地荒漠化

  • 成因
  • 自然:气候干旱、风力侵蚀。
  • 人为:过度放牧、滥垦滥伐。
  • 措施
  • 生物: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 工程:草方格沙障、引洪淤地;
  • 管理:控制载畜量、生态移民。
  • 三、生态破坏类问题

    常见类型: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

    高考环境保护类问题答题思路与模板精析

    1. 湿地萎缩

  • 成因
  • 自然:沉积物淤积、气候变干。
  • 人为:围湖造田、上游截流。
  • 危害
  • 调蓄洪水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 措施
  • 退田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
  • 恢复植被、控制污染物排放。
  • 2. 生物多样性减少

  • 成因
  • 自然:物种自然灭绝。
  • 人为: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
  • 措施
  • 建立生态走廊、禁止非法贸易;
  • 保护濒危物种(人工繁殖)。
  • 四、答题技巧与模板

    1. 分点作答: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分类。

    2. 结合材料: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如“次生盐渍化”“围湖造田”),针对性分析。

    3. 辩证思维:若题目要求“评价影响”,需兼顾利弊(如水库建设可能引发地震)。

    4. 术语规范:使用地理专业词汇(如“封山育林”“清洁生产”)。

    真题示例

    【例题】分析鄱阳湖区“堑秋湖”捕鱼模式对候鸟越冬的积极与消极影响(2018全国Ⅲ卷44题)。

  • 积极:提供浅水觅食环境,吸引候鸟。
  • 消极:过度捕捞导致鱼类减少,影响候鸟食物链。
  • 措施:划定禁渔期、人工投喂。
  • 总结:环境保护类题目需紧扣“人地协调”主线,从“问题诊断”到“综合治理”层层推进。建议结合高频考点(如荒漠化、湿地保护)强化模板记忆,并关注近年新增热点(如碳中和、海洋塑料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