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意象作用类题型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对意象内涵、情感表达及艺术效果的理解能力。以下结合高频考点及解析进行归纳,帮生系统掌握答题思路:

一、意象内涵及象征意义分析

考点解析: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分析特定意象的象征意义或文化内涵。

常见意象分类

1. 自然意象

  • 月(思乡怀人)、柳(惜别)、鸿雁(羁旅漂泊)、落花(时光流逝)等。
  • 示例:司空曙《峡口送友人》中“飞花”象征暮春时节,暗示离别之愁。
  • 2. 人文意象

  • 长亭(送别)、孤灯(孤寂)、捣衣(思妇愁绪)等。
  • 示例:陈与义《送人归京师》中“子规啼叫”暗含家国之思与归乡之痛。
  • 答题思路

  • 表层含义:指出意象的客观属性(如季节、物象特征)。
  • 深层含义:联系文化传统或诗人情感(如“菊”象征高洁,“松”象征坚韧)。
  • 二、意象组合与意境营造

    考点解析:分析多个意象共同营造的意境特点及情感基调。

    典型题型

    1. 描绘画面:如姜夔《次石湖书扇韵》通过“小桥、流水、藕花”等意象,组合成江南水乡的清幽画面。

    2. 意境特点:需用双音节词概括,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等。

    答题模板

    1. 列举意象并描述画面特征;

    2. 概括意境氛围(如“萧瑟凄凉”);

    3. 点明情感(如“昔盛今衰的落寞”)。

    三、意象的时令暗示与情感关联

    考点解析:通过意象推测季节或时间,并关联情感表达。

    示例

  • 杜甫《登高》中“落木萧萧”暗含秋意,烘托悲凉心境;
  • 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飞花”点明暮春,强化离愁。
  • 答题关键

    1. 识别典型时令意象(如“残荷”表秋,“飞雪”表冬);

    2. 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对情感的作用。

    四、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中的对比分析

    考点解析: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情感差异或形象塑造。

    高考诗歌意象作用类题型常见考点及解析

    经典例题

  • 吕本中《木芙蓉》中木芙蓉“逍遥闲适”,范成大笔下则“孤苦却乐观”。
  • 答题步骤

    1. 分别概括两诗中意象的特点;

    2. 结合诗句分析手法差异(如象征、拟人);

    3. 点明情感或主旨的不同。

    五、意象的结构与线索作用

    考点解析: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结构功能(如铺垫、呼应、线索)。

    常见作用

    1. 奠定基调:如“孤灯”“落叶”渲染凄清氛围;

    2. 贯穿全篇:如“月”作为思乡线索串联全诗;

    3. 以景结情:如“寒山钟声”收束全篇,余韵悠长。

    示例:张九龄《西江夜行》中“汀洲鹤鸣”以动衬静,强化孤寂感,同时收束全诗。

    六、意象的修辞与表达技巧

    考点解析:结合手法(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分析意象的艺术效果。

    高频手法

    1. 借景抒情: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以乐景反衬哀情;

    2. 象征隐喻: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以蚕丝象征执着之爱;

    3. 虚实结合:如姜夔“念桥边红药”虚写扬州盛景,实写战乱凄凉。

    答题要点

    1. 明确手法;

    2. 结合诗句分析意象与情感的联系;

    3. 总结效果(如“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

    备考建议

    1. 积累高频意象:分类整理送别、思乡、战争等主题的常见意象及文化内涵。

    2. 强化对比思维:通过真题训练同一意象的不同解读(如“柳”在送别诗与田园诗中的差异)。

    3. 规范答题语言:使用“渲染……氛围”“象征……品格”等术语,避免口语化。

    通过以上考点的系统梳理,考生可更精准地把握诗歌意象的作用,提升答题效率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