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胶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1. 基本原理

凝胶电泳利用电场驱动带电分子(如DNA)在凝胶介质中迁移,根据分子大小、构象和电荷差异实现分离。DNA因糖-磷酸骨架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迁移速度与分子量成反比,小分子迁移更快。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是常用介质,前者适用于较大DNA片段(0.2-50kb),后者分辨率更高,适合小片段(1-1000bp)。

2. 技术分类

  • 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常规DNA分离,通过调整琼脂糖浓度(如1%用于0.5-10kb片段)控制凝胶孔径,影响分辨率。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非变性和变性两种,后者添加尿素或甲酰胺,消除碱基序列对迁移率的干扰,常用于DNA测序。
  •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通过周期性变换电场方向分离超大DNA分子(如整条染色体),适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病原体追踪。
  • 3. 显色与检测

    常用溴化乙锭(EB)或SYBR Safe等荧光染料染色,紫外光下DNA-染料复合物发出荧光,条带亮度与DNA含量成正比。EB染色灵敏度高,可检测0.05μg的DNA。

    4. 影响因素

  • 分子大小:线状DNA迁移率与分子量对数成反比。
  • 凝胶浓度:高浓度凝胶(如2%)适合小片段,低浓度(如0.3%)适合大片段。
  • 电压:低电压(5V/cm以下)提高大片段分辨率,高电压可能导致条带模糊。
  • 二、高考高频考点解析

    1. 电泳图与遗传病分析

    凝胶电泳技术在DNA片段分离中的应用及高考考点解析

  • 显隐性判断:若患者电泳仅显示一条带(纯合子),正常个体显示两条带(杂合子或显性纯合),可推断隐性遗传病。例如,隐性致病基因突变可能产生限制性酶切位点,电泳条带数目变化(如从1条变为2条)。
  • 遗传方式判断:结合家系图和电泳结果,若男性患者母亲携带致病基因,可能为X隐性遗传;若父母正常但女儿患病,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例题(2022湖南卷):突变型1基因C1因碱基替换产生新酶切位点,电泳结果显示Ⅲ(含未切割的C基因条带和切割后的C1条带),可推断突变型为杂合子。

    2. 基因型推断与概率计算

  • 杂合子鉴定:若个体电泳显示两条带(如基因A和a),则为杂合子。
  • 患病概率计算:结合电泳结果和遗传规律,计算子代患病概率。例如,若父母均为携带者(Aa),子代患病概率为25%。
  • 例题(2020山东卷):乙病电泳显示患者仅一条带(隐性纯合),正常个体两条带(显性杂合或纯合),结合家系图可判断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 分子量判断与限制酶分析

  • 限制酶图谱分析:通过电泳条带长度推断酶切位点。例如,目的基因插入质粒后,用不同限制酶切割,对比Marker判断插入方向。
  • 基因突变检测:若突变引入新酶切位点,电泳条带数目或大小改变,可识别突变类型(如碱基替换或缺失)。
  • 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高考实验题考点)

    1. 缓冲液选择:必须使用TAE或TBE缓冲液,避免使用水导致凝胶融化。

    2. 上样量控制:过多样品导致条带重叠,过少则无法检测,需根据DNA浓度调整。

    3. 电压与时间:高电压缩短电泳时间但降低分辨率,推荐4-10V/cm。

    4. 染色安全:EB为潜在致癌物,需戴手套操作;SYBR Safe更安全但灵敏度稍低。

    凝胶电泳是分子生物学核心实验技术,高考中常结合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知识点考查电泳图分析能力。掌握以下关键点:

    1. 电泳原理与分类:琼脂糖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适用场景。

    2. 电泳图解读:条带数目与基因型对应关系,显隐性及遗传方式判断。

    3. 实验设计:限制酶选择、突变检测及概率计算。

    4. 操作细节:缓冲液、电压、染色剂的选择与安全操作。

    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如湖南、山东卷真题),可强化电泳图分析思维,提升遗传题解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