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化学中,化工生产中的沉淀反应原理是高频考点,常结合工艺流程、实验操作、化学平衡等知识综合考查。以下是其常见考查形式及命题特点分析:
一、工艺流程题中的沉淀反应考查
1. 原料预处理与杂质去除
通过调节溶液pH或加入沉淀剂(如NaOH、Na₂CO₃等)使杂质离子(如Fe³⁺、Al³⁺、Mg²⁺)生成氢氧化物或碳酸盐沉淀。例如,用ZnO调节pH除铁铝杂质。典型设问:写出某步骤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如Fe(OH)₃的生成)。分析调节pH范围的原因(需结合金属离子沉淀的pH表)。2. 目标产物的分离与提纯
考查沉淀的洗涤方法(如用冷水或有机溶剂减少溶解损失)、是否洗净的检验(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检测特定离子是否存在)。典型设问:“滤渣3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需结合溶度积Ksp判断沉淀生成顺序)。“洗涤沉淀的操作及目的”。二、实验题中的沉淀操作与现象分析
1. 沉淀的生成与转化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推断沉淀反应原理,如AgCl转化为AgI的沉淀转化实验,需结合溶度积(Ksp)解释。典型设问:“某沉淀转化为另一沉淀的离子方程式”(如ZnS与Cu²⁺反应生成CuS)。分析实验中沉淀颜色变化的原因。2. 定量实验中的沉淀反应
通过沉淀质量计算目标物质含量,如重量法测硫含量(沉淀为BaSO₄),需注意沉淀的完全性及误差分析。三、化学平衡与溶度积(Ksp)的综合应用
1. 溶度积的计算与比较
结合Ksp计算溶液中离子浓度,判断沉淀是否生成或溶解。例如,判断Mg²⁺是否完全沉淀需计算Q与Ksp的关系。典型设问:“若溶液中某离子浓度为××,是否会产生沉淀?”比较不同沉淀的Ksp大小,确定沉淀顺序。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考查酸、氧化剂等对沉淀溶解的影响。例如,用盐酸溶解CaCO₃,或用H₂O₂氧化Fe(OH)₂为Fe(OH)₃。四、选择题中的高频考点
1. 沉淀反应的条件选择
如选择合适pH范围、沉淀剂类型(如用Na₂S而非NaOH沉淀Cu²⁺以避免引入Na⁺杂质)。2.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判断不同沉淀的生成顺序,或通过溶度积计算离子浓度比。五、综合应用题中的沉淀反应与生产结合
1. 绿色化学与资源循环

分析副产物或滤渣的循环利用(如Fe(OH)₃用于制备铁红),体现绿色化学思想。2. 工业条件优化
考查温度、浓度对沉淀生成速率和纯度的影响,如高温可能促进水解生成沉淀,但需考虑能耗。六、典型例题与答题规范
1. 例题示例
题目(2021年真题改编):某工艺中用Na₂CO₃调节pH除去溶液中的Fe³⁺,若溶液中c(Fe³⁺)=0.01 mol/L,计算Fe³⁺开始沉淀的pH(已知Ksp[Fe(OH)₃]=4×10⁻³⁸)。答题关键:计算c(OH⁻)=³√(Ksp/c(Fe³⁺)),再求pH。2. 答题规范
化学方程式书写需配平,注明沉淀符号(↓);描述实验操作需用术语(如“沿玻璃棒注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七、备考建议
1. 掌握核心知识:
熟记常见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溶度积(Ksp)计算式、沉淀转化规律。2. 强化流程分析:
熟悉工业流程中“原料预处理→核心反应→分离提纯”的逻辑链,关注循环物质和环保措施。3. 规范答题训练:
针对实验操作类题目(如洗涤、检验沉淀是否洗净),严格按照“操作+现象+结论”模板作答。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对化工生产中沉淀反应的考查既注重基础原理(如溶度积、平衡移动),又强调实际应用(如工艺流程优化)。考生需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
推荐文章
数据科学毕业生薪资水平与高考成绩关联大吗
2025-03-16高考选专业必知: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就业方向有何不同
2025-04-03数据科学专业的必要技能
2025-01-26对于艺术类专业,分数线有何特别之处
2024-11-06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高等教育普及:录取率演变解析
2025-05-31艺术类考生在专业对口方面有哪些特殊考量
2025-06-09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特征是什么
2025-01-18不同学科的专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2024-11-25高考生如何准备广西大学建筑学专业的设计作品集
2025-06-17选择医学专业需考虑哪些因素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