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鉴赏中,比喻是高频考点,也是破解难点的关键手法之一。以下从高考命题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总结比喻的运用技巧与答题策略:
一、比喻在古诗中的常见形式与作用
1. 绘景传神,化静为动
通过比喻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特征,如刘禹锡《望洞庭》中“白银盘里一青螺”,将皓月下的山峦比作银盘中的青螺,突出山水相映的淡雅意境。苏轼《江上看山》以“马群”喻群山,以行船为参照,化静为动,展现江景的流动感。
2. 抒情达意,化虚为实
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夸张的比喻写愁思之深重;柳永《雨霖铃》以“千里烟波”虚写离别后的空寂,与实景结合,渲染凄婉氛围。
3. 托物言志,隐晦言志
借物象暗示志向或情感,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通过“碾作尘,香如故”的比喻,表达孤高气节;王维《使至塞上》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含漂泊无依的无奈。
4. 叙事隐喻,以小见大
如杜牧《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二乔被俘隐喻东吴败亡,借代手法与比喻结合,委婉表达历史兴衰的思考。
二、高考比喻类题型与解题策略
常见题型:
1. 识别比喻类型
2. 分析比喻的“相似性”
3. 效果分析
4. 比较阅读中的比喻作用
三、高考易错点与应对技巧
1. 混淆比喻与比拟
2. 忽视比喻的多层次意蕴
3. 答题空洞,缺乏具体分析
四、真题演练(以2021年新高考题为例)
题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请分析其构成与效果。
答案示例: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与“秧歌花鼓”(名词对名词)、“描绘”与“传播”(动词对动词)、“城乡风物”与“时代精神”(偏正短语相对)。对偶句结构工整,节奏鲜明,既展现传统民俗的多样性,又强化文化传承的主题。
总结
掌握比喻的运用规律,需从“识别—分析—效果”三步切入,结合诗歌语境与情感,紧扣高考命题方向。日常复习中可分类整理经典比喻案例(如绘景、抒情、言志类),强化对比喻相似性与表达效果的敏感度,从而在考场上精准破题。
推荐文章
军校有哪些主要专业
2025-01-01如何判断自己的录取概率
2024-12-05如何选择山东大学的热门专业
2025-02-16调剂时是否会影响学籍
2025-01-28如何提高报考大同大学的成功率
2025-01-29高考志愿填报有哪些常见的错误
2025-02-02如果忘记高考报名信息,怎么查询成绩
2025-02-27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2024-11-07吉林省提前批的录取原则是什么
2024-12-17艺术生在高考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02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