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鉴赏中,比喻是高频考点,也是破解难点的关键手法之一。以下从高考命题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总结比喻的运用技巧与答题策略:

一、比喻在古诗中的常见形式与作用

1. 绘景传神,化静为动

通过比喻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特征,如刘禹锡《望洞庭》中“白银盘里一青螺”,将皓月下的山峦比作银盘中的青螺,突出山水相映的淡雅意境。苏轼《江上看山》以“马群”喻群山,以行船为参照,化静为动,展现江景的流动感。

2. 抒情达意,化虚为实

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夸张的比喻写愁思之深重;柳永《雨霖铃》以“千里烟波”虚写离别后的空寂,与实景结合,渲染凄婉氛围。

3. 托物言志,隐晦言志

借物象暗示志向或情感,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通过“碾作尘,香如故”的比喻,表达孤高气节;王维《使至塞上》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含漂泊无依的无奈。

4. 叙事隐喻,以小见大

如杜牧《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二乔被俘隐喻东吴败亡,借代手法与比喻结合,委婉表达历史兴衰的思考。

二、高考比喻类题型与解题策略

常见题型:

1. 识别比喻类型

  • 明喻(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暗喻(如“山河破碎风飘絮”);
  • 借喻(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帆”代船)。
  • 2. 分析比喻的“相似性”

    古诗文鉴赏:巧用比喻破解高考难点

  • 形状相似:如2020年新高考题将塞车长河比作“黏稠的河”,两者形态与动态相似。
  • 情感相似:李煜以“一江春水”喻愁,突出愁思的绵长无尽。
  • 3. 效果分析

  • 答题模板:“本体+喻体+相似点+情感/主旨”
  • 例:“凉月如眉挂柳湾”(戴叔伦《兰溪棹歌》)中,“月如眉”以眉喻月,既写月形清秀,又烘托夜色的柔和静谧,暗含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
  • 4. 比较阅读中的比喻作用

  • 如比较李白与杜甫诗中“水”的比喻:李白多用“黄河之水天上来”表现豪迈,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则隐含时光流逝的悲凉。
  • 三、高考易错点与应对技巧

    1. 混淆比喻与比拟

  • 比喻强调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如“云气或如龙”;比拟则赋予事物人的特征,如“霜禽欲下先偷眼”。
  • 2. 忽视比喻的多层次意蕴

  • 需结合语境分析表层与深层含义。如“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以颜色代叶与花,表面写景,实则暗含惜春之情。
  • 3. 答题空洞,缺乏具体分析

  • 避免仅答“生动形象”,需具体说明“如何生动”。例:“遥望洞庭山水翠”中,“青螺”的比喻需点明色彩、形态的相似性及对意境的塑造作用。
  • 四、真题演练(以2021年新高考题为例)

    题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请分析其构成与效果。

    答案示例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与“秧歌花鼓”(名词对名词)、“描绘”与“传播”(动词对动词)、“城乡风物”与“时代精神”(偏正短语相对)。对偶句结构工整,节奏鲜明,既展现传统民俗的多样性,又强化文化传承的主题。

    总结

    掌握比喻的运用规律,需从“识别—分析—效果”三步切入,结合诗歌语境与情感,紧扣高考命题方向。日常复习中可分类整理经典比喻案例(如绘景、抒情、言志类),强化对比喻相似性与表达效果的敏感度,从而在考场上精准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