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物史观视角下解答高考关于社会发展的论述题,需紧扣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框架,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以下是关键步骤与策略:

一、明确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强调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基础,需从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发分析问题。例如,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体现了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例如,中国改革开放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生产力,属于典型应用。

3.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例如,五四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均离不开群众力量。

二、解题步骤与答题框架

1. 审题与观点提炼

  • 明确题干核心: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社会进步”“历史趋势”),确定唯物史观的分析角度(如生产力、阶级矛盾、群众作用)。
  • 提炼核心观点:例如,若题目要求论证“社会发展是必然趋势”,可围绕“生产力进步推动社会形态更替”展开。
  • 2. 论证结构设计

  • 总分总结构
  • 总论点:明确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核心结论(如“社会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
  • 分论点
  • 1. 经济基础分析:结合材料说明生产方式的变革(如工业革命、农业合作化)。

    2. 社会矛盾分析: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如何推动变革(如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 群众作用分析:列举群众参与的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土地改革)。

  • 结论:总结历史规律,呼应现实意义(如坚持改革、顺应时代潮流)。
  • 3. 材料与理论结合

  • 例证选择:优先使用教材和材料中的典型事件(如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联系、中国改革开放推动经济转型)。
  • 理论嵌入:在分析事件时,直接引用唯物史观术语(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三、高频考点与案例分析

    1. 社会形态演进类

  • 示例: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实践。
  • 分析要点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取代专制,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
  • 社会主义发展:巴黎公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调整。
  • 2. 全球化与文明交流类

  • 示例:新航路开辟、一带一路倡议。
  • 分析要点
  •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客观上促进世界市场形成,但需辩证评价其对亚非拉的影响。
  •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合作与发展的必然性。
  • 3. 中国社会发展类

  • 示例:改革开放、乡村振兴。
  • 分析要点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农民积极性,体现生产力决定论。
  • 脱贫攻坚:职能与群众参与结合,反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 四、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

    1. 避免片面化

  • 不可仅强调经济因素而忽略文化、政治的反作用(如文艺复兴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 2.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 需基于客观史实,反对以细节否定整体(如苏联解体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失败)。
  • 3. 逻辑严密性

  • 因果关系需清晰(如工业革命→生产力提升→社会变革),避免跳跃式论证。
  • 五、典型例题示范

    唯物史观视角下如何解答高考关于社会发展的论述题

    题目:论证“生产关系的调整需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答案框架

    1. 总论点: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匹配,否则阻碍发展。

    2. 分论点

  • 正面案例: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 反面案例: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 3. 结论: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是调整生产关系的前提。

    通过以上方法,考生可在唯物史观框架下系统分析问题,结合具体历史事件与理论术语,提升论述的逻辑性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