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期间,考生和家长容易陷入各类消费陷阱,从食品安全、虚假招生到高价服务等,以下结合多个信息来源整理出全面的避坑指南,助你理性应对:

一、饮食安全:避免“病从口入”

1. 选择正规就餐场所

如何避免高考期间额外消费陷阱

  • 优先在家或学校食堂用餐:减少外出就餐风险,确保食材来源可靠。
  • 外出就餐或订外卖:选择证照齐全、卫生环境良好的餐饮店,查看商家是否公示“明厨亮灶”,避免生冷、凉拌菜及隔夜食品。
  • 网络订餐:确认配送时间,收到后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尽快食用。
  • 2. 警惕保健品陷阱

  • 部分商家夸大“提神”“增强记忆力”等功效,高价推销保健品。需注意: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或正常饮食,购买时查看批准文号,避免盲目跟风。
  • 二、防范招生诈骗:警惕“内部渠道”

    1. 虚假录取信息

  • 内部指标/补录名额:声称花钱可“低分高录”的均为诈骗,正规补录通过官方平台公开征集志愿。
  • 伪造录取通知书:收到非填报院校的通知书需警惕,通过教育部门官网或院校官方渠道核实。
  • 2. 查分与助学金骗局

  • 提前查分链接:切勿点击不明链接,查分仅通过官方指定渠道。
  • 假借发放助学金:教育部门不会要求提前缴纳费用,遇此类情况立即报警。
  • 三、住宿预订:谨防“坐地起价”

    1. 实地考察酒店环境

  • 提前查看酒店卫生、噪音、交通等情况,避免因环境问题影响考试状态。
  • 确认退房时间、押金退还规则,保留预订凭证以防临时加价。
  • 2. 警惕“高考房”捆绑消费

  • 部分酒店推出高价“状元套餐”,需核实服务内容是否合理,避免为噱头买单。
  • 四、培训与资料:拒绝“智商税”

    1. 高价培训班陷阱

  • 警惕“名校名师”“保过班”宣传,实际效果与承诺常不符,选择正规机构并签订明确协议。
  • 2. 虚假学习资料

  • “绝密答案”“内部资料”多为低质内容或诈骗手段,应以学校教材和官方资料为主。
  • 五、考后消费:避免“放松变放纵”

    1. 兼职防骗

  • 警惕“高薪”“先交押金”等陷阱,选择正规中介并签订劳动合同,保护个人信息。
  • 2. 旅行与娱乐

  • 规划安全出游,避免参与高风险活动(如无证驾驶、野泳),购买旅游保险。
  • 六、信息保护与权益维护

  • 个人信息安全:不泄露准考证号、身份证号等信息,防止被用于诈骗。
  • 保留消费凭证:如遇纠纷,保存订单、聊天记录等证据,及时拨打12315投诉。
  • 通过以上措施,考生和家长可有效规避消费陷阱,将精力集中于备考与规划未来。谨记:理性消费,多方核实,遇事不慌,方能顺利度过高考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