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监测技术的主要方法

1. 化学分析法

  • 原理:通过化学反应和计量关系测定污染物浓度,如滴定分析、分光光度法、色谱分析等。例如,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是典型应用。
  • 应用场景:水质监测(如氨氮、重金属)、大气污染物(如SO₂、NOₓ)的定量分析。
  • 2. 物理法

  • 原理:利用物质的物理特性进行检测,如重量法(悬浮物测定)、电学法(pH值、电导率)、光学法(浊度、色度)等。
  • 应用场景:土壤颗粒度分析、噪声监测(分贝计)、放射性污染检测。
  • 3. 生物法

  • 原理:通过指示生物反应判断污染程度,如BOD₅(5日生化需氧量)测定、生物毒性测试(如水蚤实验)。
  • 应用场景:水样有机物污染评估、生态毒性监测。
  • 4. 自动监测与遥感技术

  • 原理:通过传感器和遥感设备实现连续监测,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卫星遥感监测大气污染物扩散。
  • 应用场景: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流域污染动态追踪。
  • 5. 痕量分析法

  • 原理:高灵敏度检测微量污染物,如原子吸收光谱法(重金属)、质谱法(有机污染物)。
  • 应用场景:痕量重金属(如汞、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检测。
  • 二、在高考实验题中的体现

    环境监测技术的主要方法及其在高考实验题中的体现

    1. 化学分析法的实验设计

  • 典型题目:COD的测定(重铬酸钾法)和溶解氧(DO)的碘量法实验。例如:
  • 题目示例:通过滴定法计算水样COD,要求写出反应方程式及数据处理步骤。
  •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标准溶液配制及误差分析。
  • 2. BOD₅的生物法实验

  • 典型题目:根据培养前后溶解氧差值计算BOD₅值。例如:
  • 题目示例:某水样稀释后测得培养前DO为9.12mg/L,培养后为3.10mg/L,求BOD₅值并分析误差来源。
  • 考点:生物降解过程、数据计算及实验条件控制。
  • 3. 物理法的仪器操作题

  • 典型题目:噪声监测(分贝计使用)或悬浮物重量法测定。例如:
  • 题目示例:设计实验测定某河流总悬浮颗粒物(TSP)的质量浓度,需描述采样步骤及计算公式。
  • 考点:仪器操作规范、数据记录与结果表达。
  • 4. 综合实验与数据处理

  • 典型题目:结合多种方法分析污染源。例如:
  • 题目示例:某工厂废水含Cr⁶⁺和COD,要求设计监测方案并选择合适方法(分光光度法+重铬酸钾法)。
  • 考点:多指标联合分析、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 5. 环境监测技术的前沿应用

  • 典型题目:简答题考察遥感技术或自动监测系统的原理。例如:
  • 题目示例:简述遥感技术在大气PM₂.₅监测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 考点:新技术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 在高考中,环境监测技术的实验题主要围绕 化学分析法生物法 展开,注重基础实验操作与计算能力;新兴技术(如自动监测、遥感)可能以理论简答题形式出现。考生需掌握经典实验步骤(如滴定、BOD测定)、数据计算(如置信区间、回收率)及误差分析,并关注技术发展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