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4年河南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的命题特点及相关备考资料,现代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在延续传统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新增了以下方向: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Ⅰ)

1. 论证逻辑与思辨能力强化

要求考生深入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关系,例如材料对比、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如2024年真题中毛泽东《论持久战》与荣维木评析的对比分析)。新增对修辞手法论证效果的考查,如设问句、反问句在增强说服力中的作用。

2. 跨文本综合探究

注重从多材料中提炼共性观点或差异,强调对“战略思维”的迁移运用。例如结合《论持久战》的辩证分析,探讨如何将“宏观视角与微观实践”结合解决问题。

3. 教考衔接与核心概念

文本选材更贴近教材中的理论文章(如《改造我们的学习》),要求考生结合课本知识理解新情境中的核心概念,如“持久战”的“内部条件”与“外部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Ⅱ)

1. 散文艺术构思的深度分析

新增对散文“形散神聚”特征的考查,需梳理线索、选材与主题的关系。例如2024年真题《放牛记》要求分析“不愿赋予意义”的创作意图,需结合行文结构(以“牛”串联回忆)和情感表达(自由与规整的矛盾)作答。

2. 文体特征与创新题型

强化对非虚构写作、散文小说化特征等特殊文体的辨识,如李娟《冬牧场》的“真实叙事”与文学化语言结合的特点。创新题型如“背景意图类”要求从栏目编审角度分析选文理由(如《与瓦共舞》的乡村主题与栏目契合性)。

3. 语言表达的精细化赏析

要求从“虚实结合”“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语言,如《时间的隐喻》中“偃卧”“砚台”等比喻的古典韵味。

三、新增考查趋势总结

  • 注重文本的深层逻辑:从单一内容理解转向结构、手法、意图的多维度分析。
  • 强化教考衔接:文本与教材内容(如《屈原列传》《归园田居》)形成呼应,需迁移课内知识。
  • 突出批判性思维:要求辩证评价文本观点(如王夫之对李陵“大节丧”的批判性分析)。
  • 备考建议

  • 针对性训练:多练习艺术构思类(如线索分析)、背景意图类(如栏目适配性)等创新题型。
  • 强化文本对比:通过对比阅读(如《论持久战》与《放牛记》)提升逻辑整合能力。
  • 关注语言张力:积累散文中“缜密精微”的语言表达案例,如傅菲散文的古朴典雅与哲思结合。
  • 如需具体真题示例或答题技巧,可参考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论持久战》《放牛记》等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