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获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

  • 来源:从乙肝病毒(HBV)基因组中分离编码HBsAg的S基因片段。也可通过反转录法或化学合成法获得该基因序列。
  • 优化设计:为提高表达效率,需根据宿主(如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的密码子偏好性对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如网页90中多形汉逊酵母的密码子优化案例)。
  • 2.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 载体选择:常用质粒或病毒载体,需包含启动子(如酵母的MOX启动子)、终止子、筛选标记(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复制原点。
  • 酶切与连接:用限制性内切酶(如BamHI、EcoRI)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通过DNA连接酶将两者连接形成重组质粒。
  • 3. 导入宿主细胞

  • 常用宿主:酵母(如汉逊酵母、酿酒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如CHO细胞),因其具备翻译后修饰功能,能正确折叠HBsAg蛋白。
  • 转化方法:电转化法或化学转化法,如将重组质粒导入酵母细胞后筛选阳性克隆。
  • 4. 发酵培养与蛋白表达

  • 高密度发酵:在可控发酵罐中进行,通过诱导表达(如甲醇诱导)使宿主大量合成HBsAg蛋白。多形汉逊酵母的发酵液HBsAg产率可达85mg/L以上。
  • 分泌特性:部分酵母菌能将HBsAg分泌至胞外,简化后续纯化步骤。
  • 5. 蛋白纯化与疫苗制备

  • 纯化技术:采用超滤、硅胶吸附、疏水层析(如丁基琼脂糖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去除宿主蛋白和杂质。
  • 灭活与制剂:将纯化的HBsAg经甲醛灭活后,与佐剂(如氢氧化铝)混合制成疫苗注射液或冻干粉针。
  • 6. 质量检测与验证

  • 抗原活性:通过血凝试验或ELISA检测HBsAg的免疫反应性。
  • 安全性:检测热原质、残留DNA及无菌性,确保疫苗符合药典标准。
  • 二、高考选修模块(基因工程)重点解析

    1. 核心工具与原理

  • 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特定序列并切割)、DNA连接酶(连接黏性末端或平末端)、Taq酶(PCR扩增)。
  • 载体功能:需具备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多克隆位点和标记基因(如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 2. 关键操作流程

  • PCR技术:需掌握引物设计原则(如引物间避免互补)、退火温度计算及循环步骤(变性、退火、延伸)。
  • 重组质粒构建:注意酶切位点选择(避免载体自连)、连接方向及转化后筛选(如蓝白斑筛选)。
  • 3. 基因表达与检测

  • 启动子与终止子:启动子(如乳糖操纵子)需能被宿主RNA聚合酶识别;终止子防止基因过度转录。
  • 检测方法
  • DNA水平:PCR、Southern blot。
  • 蛋白水平:抗原-抗体杂交(如检测重组人胰岛素)。
  • 4. 应用实例与实验设计

  • 疫苗生产:乙肝疫苗是典型案例,需理解基因重组技术与传统灭活疫苗的区别。
  •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Bt毒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转化流程(如网页51中抗虫棉案例)。
  • 5. 高考高频考点

  • 载体构建问题:如双酶切后连接的优势(避免载体自连)。
  • 标记基因的作用:区分重组体与非重组体(如抗生素筛选)。
  • 基因文库类型: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的区别(内含子存在与否)。
  • 三、总结

    DNA重组技术制备乙肝疫苗的核心在于目的基因的优化表达与高效纯化,涉及基因工程全流程。高考选修模块需重点掌握工具酶、载体构建、检测技术及应用案例,尤其关注实验设计题(如PCR引物设计、重组质粒验证)和原理分析题(如启动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