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常见违法行为

1. 虚构资质与虚假宣传

  • 法律定性:根据《广告法》第4条和第28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部分机构谎称拥有“内部大数据”“专家团队”,或伪造“高考志愿规划师”资质,属于虚假宣传。
  • 典型案例:某机构以“精准定位院校”为噱头,收取高额费用,但实际仅使用公开数据拼凑方案,与宣传严重不符,涉嫌欺诈。
  • 2. 高价服务与价格欺诈

  • 法律定性:《价格法》第14条禁止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交易。部分机构推出“天价”志愿填报套餐(如万元级服务),但实际服务内容与收费不匹配,构成价格欺诈。
  • 行业乱象:某些机构通过渲染焦虑(如“滑档”“退档”风险)诱导消费,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
  • 3. 非法获取与泄露个人信息

  • 法律风险: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机构需合法获取用户信息。部分伪AI填报软件以“精准推荐”为名收集考生成绩、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存在数据泄露风险。
  • 4. 伪造文件与招生诈骗

  • 刑事犯罪:伪造录取通知书、谎称“内部指标”“补录名额”等行为,可能构成《刑法》第266条的诈骗罪。例如,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人员,要求预付定金或学费。
  • 二、法律责任认定与司法实践

    1. 合同纠纷中的举证难题

  • 志愿填报服务合同属于《民法典》中的无名合同,若机构未明确承诺录取结果,仅提供建议,则难以认定违约。例如,某考生因机构失误导致志愿填报错误,但因合同条款模糊,维权困难。
  • 2. 虚假宣传的行政处罚

  • 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对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机构处以罚款或吊销执照。例如,某机构因宣称“100%保录取”被查处。
  • 3. 刑事追责的适用场景

  • 若机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服务能力骗取钱财(如伪造“军校定向招生”文件),可追究诈骗罪刑事责任。例如,某家长因轻信“内部关系”支付20万元后无法追回。
  • 三、法律防范与监管建议

    1. 考生与家长层面

  • 核实资质:选择具有正规营业执照且无不良记录的机构,警惕“速成规划师”。
  • 保留证据: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与退款条款,保存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
  • 官方渠道优先:通过教育考试院官网、高校招生办等权威渠道获取信息,避免点击不明链接。
  • 2. 监管与行业治理

  • 加强执法联动:教育部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打击“黑机构”和虚假广告。
  • 规范行业标准:推动建立志愿填报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明确服务内容和定价范围。
  • 技术监管升级:对AI填报软件进行算法合规审查,确保数据来源合法、推荐逻辑透明。
  • 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诈骗与宣传误导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还扰乱教育公平秩序。从法律角度看,需通过民事、行政、刑事多维度治理,同时提升公众法律意识。考生及家长应理性对待市场服务,牢记“凡是涉及钱财,务必多方核实”,避免因焦虑轻信而落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