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常见违法行为
1. 虚构资质与虚假宣传
法律定性:根据《广告法》第4条和第28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部分机构谎称拥有“内部大数据”“专家团队”,或伪造“高考志愿规划师”资质,属于虚假宣传。典型案例:某机构以“精准定位院校”为噱头,收取高额费用,但实际仅使用公开数据拼凑方案,与宣传严重不符,涉嫌欺诈。2. 高价服务与价格欺诈
法律定性:《价格法》第14条禁止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交易。部分机构推出“天价”志愿填报套餐(如万元级服务),但实际服务内容与收费不匹配,构成价格欺诈。行业乱象:某些机构通过渲染焦虑(如“滑档”“退档”风险)诱导消费,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3. 非法获取与泄露个人信息
法律风险: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机构需合法获取用户信息。部分伪AI填报软件以“精准推荐”为名收集考生成绩、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存在数据泄露风险。4. 伪造文件与招生诈骗
刑事犯罪:伪造录取通知书、谎称“内部指标”“补录名额”等行为,可能构成《刑法》第266条的诈骗罪。例如,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人员,要求预付定金或学费。二、法律责任认定与司法实践
1. 合同纠纷中的举证难题
志愿填报服务合同属于《民法典》中的无名合同,若机构未明确承诺录取结果,仅提供建议,则难以认定违约。例如,某考生因机构失误导致志愿填报错误,但因合同条款模糊,维权困难。2. 虚假宣传的行政处罚
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对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机构处以罚款或吊销执照。例如,某机构因宣称“100%保录取”被查处。3. 刑事追责的适用场景
若机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服务能力骗取钱财(如伪造“军校定向招生”文件),可追究诈骗罪刑事责任。例如,某家长因轻信“内部关系”支付20万元后无法追回。三、法律防范与监管建议
1. 考生与家长层面
核实资质:选择具有正规营业执照且无不良记录的机构,警惕“速成规划师”。保留证据: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与退款条款,保存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官方渠道优先:通过教育考试院官网、高校招生办等权威渠道获取信息,避免点击不明链接。2. 监管与行业治理
加强执法联动:教育部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打击“黑机构”和虚假广告。规范行业标准:推动建立志愿填报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明确服务内容和定价范围。技术监管升级:对AI填报软件进行算法合规审查,确保数据来源合法、推荐逻辑透明。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诈骗与宣传误导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还扰乱教育公平秩序。从法律角度看,需通过民事、行政、刑事多维度治理,同时提升公众法律意识。考生及家长应理性对待市场服务,牢记“凡是涉及钱财,务必多方核实”,避免因焦虑轻信而落入陷阱。
推荐文章
高考低分群体如何平衡兴趣与就业规划实现逆袭
2025-04-25物流管理的关键环节
2024-12-01如何在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选择
2025-02-23军人子女高考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
2024-12-06高考作文的题型有哪些
2024-10-20外语专业的就业选择
2025-03-01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有哪些
2025-01-27如何选择艺术类高考的培训机构
2025-02-13如何判断专业的社会需求
2025-01-23高职高专与本科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有何不同选择策略
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