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状图法

适用场景

涉及三个及以上因素多步骤试验的概率问题(如多次传球、多角色选择、多条件组合等)。

步骤示范

例题(改编自高考真题):甲、乙、丙三人传球,初始球在甲手中,每次传球需随机传给另外两人中的一人,求传球3次后球回到甲手中的概率。

解题步骤

1. 确定试验步骤与层级

将传球过程分为3次独立步骤,每次传球为一个层级,形成树状图的3层结构(初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2. 绘制树状图

  • 根节点:甲(初始持球)。
  • 分支规则:每次传球时,持球人将球传给另外两人中的一人(如第一次传球时,甲传给乙或丙)。
  • 叶节点:第三次传球后的结果(最终持球人)。
  • ```

    第一次传球 第二次传球 第三次传球

    ├─乙

    │ ├─甲

    │ │ └─乙或丙

    │ └─丙

    │ └─甲或乙

    └─丙

    ├─甲

    │ └─乙或丙

    └─乙

    └─甲或丙

    ```

    3. 列举所有可能路径

    共有8条路径(2^3),其中满足“第三次回到甲”的路径有2条:

  • 甲→乙→甲→乙
  • 甲→丙→甲→乙
  • (需注意每次传球只能传给非当前持球人)。

    4. 计算概率

    总结果数为8,符合条件的结果数为2,故概率为 ( P = frac{2}{8} = frac{1}{4} ) 。

    二、表格法(列表法)

    适用场景

    涉及两个独立因素二维分类的概率问题(如两次摸球、掷骰子组合、比赛胜负表等)。

    步骤示范

    例题(高考真题):甲、乙两人进行“石头、剪刀、布”游戏,求甲获胜的概率。

    解题步骤

    1. 构建二维表格

  • :甲的选择(石头、剪刀、布)。
  • :乙的选择(石头、剪刀、布)。
  • | 甲乙 | 石头 | 剪刀 | 布 |

    |-|--|--|-|

    | 石头 | 平局 | 甲胜 | 乙胜 |

    | 剪刀 | 乙胜 | 平局 | 甲胜 |

    | 布 | 甲胜 | 乙胜 | 平局 |

    2. 统计结果数目

  • 总结果数:3×3=9种。
  • 甲获胜的结果数:3种(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
  • 3. 计算概率

    ( P(

    ext{甲胜}) = frac{3}{9} = frac{1}{3} )。

    三、两种方法的对比与选择

    | 方法 | 适用条件 | 优势 | 注意事项 |

    ||-|--|-|

    | 树状图 | 多因素(≥3)、多步骤试验 | 层次清晰,避免遗漏复杂路径 | 需逐层展开,注意分支的等可能性 |

    | 表格法 | 两因素、二维分类问题 | 直观简洁,便于统计对称性结果 | 不适用于三维及以上问题 |

    四、高考常见题型与技巧

    1. 比赛问题

  • 例如“三局两胜制”或“五局三胜制”,需结合树状图分析每局胜负的可能路径。
  • 关键:区分“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如“至少赢两局”需分类讨论。
  • 2. 分布列问题

  • 用树状图列出所有可能的随机变量取值(如得分、次数),再计算对应概率。
  • 3. 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结合

  • 表格法适合计算二维区域的概率(如坐标点落在特定图形内)。
  • 五、易错点提醒

    1. 等可能性验证:确保树状图或表格中的每个结果出现概率相等(如摸球问题需区分“放回”与“不放回”)。

    2. 路径重复计数:在树状图中,若存在对称路径,需避免重复统计。

    3. 结果化简:复杂问题可先计算对立事件概率(如“至少1次命中”=1−“全未命中”)。

    真题演练(选自2024年模拟题):

    > 盒子中有红、白球各3个,每次取1个不放回,求第2次取到红球的概率。

    > 解析:用树状图列出第一次取红/白球的分支,计算所有路径中第二次取红球的概率总和,结果为 ( frac{1}{2} ) 。

    通过以上步骤和例题训练,可系统掌握树状图与表格法的核心逻辑,提高高考概率题的解题效率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