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题技巧与核心思路

1. 审题与流程分析三步法

  • 步骤一:粗读流程,明确目的
  • 快速浏览题头信息,确定原料和目标产物,关注副产物和循环物质。例如:制备型流程通常遵循“原料→预处理→核心反应→分离提纯→产品”的主线。

  • 步骤二:分段解析,抓关键点
  • 箭头指向:进入的是反应物,流出的是生成物;返回箭头表示循环物质。
  • 操作条件:温度、pH、试剂选择等条件需结合反应原理分析。例如,调节pH常用于沉淀金属离子(如Fe³⁺沉淀需pH≥3.7)。
  • 分离提纯:过滤、结晶(蒸发结晶/冷却结晶)、萃取分液等操作的目的需明确。
  • 步骤三:跳跃思维,规范答题
  • 前后问题可能无直接关联,需逐个击破。答题时注意术语规范,如“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 高频考点与答题模板

  • 原料预处理
  • 粉碎/研磨: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 酸浸/碱浸:溶解金属或氧化物(如用H₂SO₄溶解金属氧化物)。
  • 焙烧/煅烧:分解杂质或改变物质结构(如FeS₂焙烧生成Fe₂O₃和SO₂)。
  • 除杂与分离
  • 调节pH:选择合适试剂(如用MgO代替NaOH调节pH,避免引入Na⁺)。
  • 沉淀法:根据溶度积选择沉淀顺序(如先除Fe³⁺后除Al³⁺)。
  • 结晶操作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如KNO₃)用冷却结晶;
  • 溶解度小的物质(如NaCl)用蒸发结晶。
  • 绿色化学与循环利用
  • 关注尾气处理(如SO₂用NaOH吸收)、滤渣/滤液循环使用(如母液回收NH₄Cl)。

    二、典型真题案例分析

    案例1:立德粉(ZnS·BaSO₄)制备流程(2019新课标Ⅱ)

  • 流程关键点
  • 1. 还原焙烧:重晶石(BaSO₄)与焦炭反应生成BaS,尾气CO需转化为CO₂和H₂(清洁能源)。

    2. 氧化除杂:用MnO₂将Fe²⁺氧化为Fe³⁺,调节pH至5.2~6沉淀Fe³⁺和Al³⁺。

    3. 滴定计算:利用碘量法测S²⁻含量,注意滴定终点颜色变化(蓝色→无色)和公式推导。

  • 答题技巧
  • 焙烧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需结合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 终点颜色变化的描述需明确指示剂(淀粉遇I₂显蓝色)。
  • 案例2:闪锌矿制备金属锌(2018全国卷Ⅱ)

  • 流程关键点
  • 1. 焙烧反应:ZnS转化为ZnO和SO₂,需注意杂质(SiO₂、FeS等)的去除。

    2. 氧化除杂:通入O₂将Fe²⁺氧化为Fe³⁺,用ZnO调节pH至5.2沉淀Fe³⁺。

    3. 电解提纯:Zn²⁺在阴极放电生成Zn,电解液可返回“浸出”工序循环。

  • 答题技巧
  • 除杂试剂的选择需避免引入新杂质(如用ZnO而非NaOH)。
  • 电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需注意电极反应式(如阴极:Zn²⁺+2e⁻→Zn)。
  • 三、常考问题标准化回答

    1. 如何提高浸出率?

    “搅拌、升高温度、延长浸出时间、增大反应物浓度”。

    2. 如何判断沉淀是否完全?

    “静置后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沉淀剂,若无沉淀生成,说明沉淀完全”。

    3. 趁热过滤的目的?

    “防止温度降低导致目标产物析出,或减少杂质溶解”。

    4. 洗涤沉淀的方法?

    “沿玻璃棒向漏斗中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重复2~3次”。

    四、总结与建议

    1. 强化基础知识:熟记元素化合物性质、溶度积常数、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2. 多练真题归纳模板:如调节pH范围、结晶方法选择等高频考点需总结规律。

    3. 模拟实战限时训练:推荐使用专项练习册(如《化学工艺流程图》),分阶段突破薄弱点。

    通过以上技巧与案例解析,结合系统训练,化工流程图题的得分率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