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高考中的“材料分析与写作”科目,需从创作能力训练、素材积累、应试技巧三方面系统准备。以下结合北电编剧考研经验与真题分析,总结备考策略:

一、基础能力训练:编剧思维与格式规范

1. 掌握剧本格式与视听思维

  • 剧本写作需符合“可拍摄性”,避免文学化、抽象化表达。重点训练分场格式(场景标题、动作描述、对白)、动作化语言(用画面和声音推动叙事),避免心理描写或抒情化叙述。
  • 推荐书籍:《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悉德·菲尔德)、《故事》(罗伯特·麦基)、《论戏剧性》(谭霈生),学习经典剧作结构与人物塑造技巧。
  • 2. 拉片与剧作分析

  • 选择商业类型片(如《寄生虫》《釜山行》)进行拉片,拆解单场戏的剧作功能:人物动机、冲突设置、悬念设计等。例如分析《寄生虫》中“暴雨夜”场景如何通过空间转换推动矛盾升级。
  • 关注经典影片的世界观构建,如《寻梦环游记》如何将家庭与奇幻设定结合,提炼可复用的叙事模板。
  • 二、材料分析与故事创作核心技巧

    1. 提炼材料主题与矛盾

  • 从给定材料(新闻、小说片段等)中快速提取核心矛盾(如“疫情隔离”下的情感异化)和人物关系(如封闭空间中的对抗或和解)。例如2020年真题《第十四天》需结合隔离情境设计人物关系变化。
  • 练习将抽象主题转化为具体情境:如“信任危机”可转化为“失忆者寻找真相”的悬疑结构,通过闪回与动作推进情节。
  • 2. 类型片叙事结构训练

  • 熟悉主流类型片(悬疑、家庭、社会现实)的叙事公式:
  • 商业片结构:强起事件→主角困境→外部事件与内在心理的双重解决。例如《疯狂的石头》多线叙事中如何埋设伏笔。
  • 短片剧本公式:有趣人物性格 + 隐秘往事 + 矛盾爆发 + 绝招式结局(如《玩偶之家》中娜拉的觉醒)。
  • 推荐练习:根据社会新闻(如“农产品滞销”)改编成不同风格的故事(主旋律/黑色幽默/科幻)。
  • 3. 人物塑造与对白设计

  • 通过“关键词法”提炼人物特质:如“偏执的科学家”“善良但懦弱的少年”,避免扁平化。可参考《绝命毒师》中沃尔特的阶段式成长设计。
  • 对白需符合人物身份与潜台词:例如《禁闭岛》中台词如何暗示主角心理真相。练习朗读对白,确保自然真实。
  • 三、应试策略与素材积累

    1. 高频题材准备

  • 积累家庭(如代际冲突)、社会现实(如城乡差异)、成长困境(如身份认同)等题材的案例库,整理真实新闻与影视案例的对应关系。
  • 针对北电偏好,关注人性困境时代议题:如科技(AI与人性的冲突)、边缘群体生存状态(农民工、留守儿童)。
  • 2. 模拟限时写作

  • 严格按3小时模拟考试,练习从材料中快速提取核心要素(如2021年真题“水果有虫”需结合电影院时空设计情节)。
  • 使用“三幕剧结构”框架:建置(前10%)→对抗(中间80%)→解决(后10%),确保故事完整性。
  • 3. 素材库与批改反馈

  • 建立“人物原型库”(如新闻中的真实人物)、“冲突事件库”(如家庭秘密、社会事件),定期更新。
  • 找专业导师批改剧本,重点修正逻辑漏洞(如情节断层)与视听化不足(如场景描述过于抽象)。
  • 四、推荐备考工具与资源

    1. 书单与影单

  • 必读书籍:《救猫咪》(布莱克·斯奈德)、《电视剧编剧教程》(洪帆/张巍)、《剧本结构论》(野田高梧)。
  • 必看影片:《一一》《釜山行》《小鞋子》,分析其剧作结构与情感表达。
  • 2. 线上资源

  • 拉片视频:B站“北电读书机器”的《寄生虫》拉片解析,学习单场戏的剧作设计。
  • 行业热点:关注“毒眸”“深焦”等公众号,了解影视市场动态与类型片趋势。
  • 五、考场注意事项

    1. 审题与切入点

  • 优先从材料中提取可视觉化元素(如道具、场景),避免过度抽象。例如“小吃店”可设计为跨时空相遇的关键场景。
  • 若材料晦涩(如2021年小说片段),聚焦人物前史与动作线,避免陷入哲学化表达。
  • 2. 卷面与结构

  • 剧本格式需清晰:场景标题(INT./EXT.)、动作描述(简洁动词)、对左对齐对白。
  • 结尾设计“高光时刻”:如《釜山行》父女诀别的视觉冲击,或《心灵奇旅》中灵魂顿悟的隐喻。
  • 通过系统训练与针对性积累,材料分析与写作可逐步突破。核心在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大量写作与修改形成个人风格,同时保持对时代与人性的敏锐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