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普通地质图判断地层接触关系及岩性特征,需结合图例、地层界线形态、产状符号及地质构造特征综合分析。以下是具体方法和步骤:

一、地层接触关系的判断

1. 整合接触

  • 特征:上下地层界线平行,无地层缺失,岩性渐变,生物化石连续演化。
  • 地质图表现:地层分界线连续延伸,同一构造单元内产状一致(如褶皱轴部或翼部)。
  • 2.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 特征:上下地层产状一致,但存在地层缺失(如某时代地层未被沉积或后期被剥蚀)。
  • 地质图表现
  • 地层界线平行,但可能存在底砾岩或古风化壳标志(通过图例或岩性符号识别);
  • 地层柱状图中显示某时代地层缺失。
  • 3. 角度不整合

  • 特征: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界线相交,且存在地层缺失和构造变形差异。
  • 地质图表现
  • 上覆地层界线切割下伏不同时代地层或构造线;
  • 下伏地层可能褶皱或断层,而上覆地层产状平缓;
  • 常见底砾岩层(图例中标注为砾岩符号)。
  • 二、岩性特征的识别

    1. 岩性符号与颜色

  • 地质图通过特定颜色和符号表示不同岩性(如灰岩用蓝色、砂岩用黄色);
  • 图例中标注岩石类型(如花岗岩、页岩、玄武岩等)及沉积环境(如海相、陆相)。
  • 2. 地层分界线形态

  • 水平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呈封闭曲线;
  • 倾斜岩层:界线呈“V”字形,方向受产状和地形影响(如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V”字尖端指向岩层倾斜方向)。
  • 3. 特殊岩性标志

  • 底砾岩:常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指示沉积间断;
  • 古风化壳:发育铁、铝质风化层,可能伴随矿产(如铝土矿);
  • 燧石条带或结核:多见于灰岩中,反映沉积环境变化。
  • 三、综合分析步骤

    1. 查看图例与地层柱状图:明确岩性符号、地层时代及接触关系标志。

    2. 对比地层产状:通过产状符号(如走向线、倾向箭头)判断上下地层是否一致。

    3. 识别构造特征:若上下地层褶皱或断裂形态差异显著,可能为角度不整合。

    4. 寻找标志层:如底砾岩、古土壤层等,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验证接触关系。

    5. 结合地形与露头:分析地层界线与地形的关系,排除地形干扰(如倾斜岩层的“V”字形分布规律)。

    四、注意事项

    1. 误区避免:平行不整合易误判为整合接触,需通过地层缺失或底砾岩确认。

    2. 区域对比:参考区域标准剖面或已有研究成果,验证局部接触关系的合理性。

    3. 动态演化分析:结合构造运动(如抬升、剥蚀)解释不整合成因,如东吴运动导致的地层缺失。

    通过上述方法,可系统解读地质图中复杂的地层接触关系和岩性特征,为区域地质演化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