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与信息误导

1. 谎称掌握“内部数据”或“精准定位”

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内部大数据”,承诺“一分不浪费”“精准匹配院校”,甚至伪造录取概率分析。实际上,此类数据均来自公开的招生信息,且可能因对政策理解偏差导致误导。

2. 假冒专家身份与虚假资质

部分机构标榜“高考志愿规划师”“C9/985院校专家团队”,但相关部门从未颁发此类职业资格证书,所谓“专家”多为临时招募人员,仅经过短期培训即上岗。

二、收费陷阱与服务欺诈

3. 高价收费与服务质量不符

机构收取数万元费用,提供“一对一”服务,但实际仅给出通用建议,甚至诱导填报低分保底院校,损害考生权益。部分机构收费不透明,存在价格欺诈嫌疑。

4. 假借服务名义诈骗或跑路

一些APP或网站以“辅导”为名收取高额费用后失联,或伪造录取通知书要求提前缴费,甚至通过木马链接窃取个人信息。

三、利用政策漏洞与信息差

5. 虚构“补录名额”或“内部指标”

声称可通过“特殊渠道”获取补录名额或计划外指标,要求缴纳“打点费”。实际上,所有招生计划均公开透明,不存在内部操作空间。

6. 混淆招生类型与学校性质

将非全日制、成人教育、中外合作项目与普通本科混淆,或利用“虚假大学”名称仿冒正规高校,误导考生报考。

四、制造焦虑与过度营销

7. 渲染专业焦虑与虚假排名

机构过度夸大“热门专业”前景,发布不实专业排名,诱导考生盲目选择与其兴趣能力不匹配的专业,忽视通识教育和转专业机会。

8. 利用免费工具窃取信息

部分免费填报APP存在安全隐患,可能泄露考生隐私,或提供错误数据导致填报失误。

五、违规操作风险

9. 违规承诺“保录取”或“修改志愿”

个别机构声称可通过技术手段修改志愿或保证录取,此类行为涉嫌违法,且极易导致考生档案异常。

如何规避风险?

  • 认准官方渠道:通过教育部门官网、高校招生网及正规平台查询信息,警惕非官方标识的网站。
  • 核实机构资质:选择有正规资质、口碑良好的服务机构,避免轻信“保过”承诺。
  • 理性决策:结合自身兴趣、成绩及职业规划,参考学校提供的免费咨询服务,避免盲目依赖高价指导。
  • 教育部及各地考试机构已多次提醒,考生应通过官方途径获取信息,切勿轻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