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政治职能类选择题中,题目常围绕“国家机构职能”“政党与政协职能”“基层治理主体职责”等展开,需结合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进行解析。以下是基于政治制度研究法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一、明确核心考点与制度框架

1. 主体职能定位

职能类题目需首先明确题干中的行为主体(如人大、、法院、检察院、政党、政协等),并对应其法定职能:

  • 人大: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最高权力机关)。
  • :行政权(执行机关)。
  • 司法机关:司法权(法院独立审判,检察院法律监督)。
  • 政党与政协:党的领导(政治领导)、政协参政议政(非国家机关)。
  • 示例:若题干涉及“制定行政法规”,则主体应为而非人大。

    2. 制度运行原则

  • 民主集中制: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如人大产生,对其负责)。
  • 依法治国:职能行使需符合法定程序和权限(如“依法行政”,人大“科学立法”)。
  • 关键点:选项若出现“直接管理经济”“干预司法”等表述,通常与制度原则相悖。

    二、解题步骤与技巧

    1. 审题抓关键词

  • 限定词:如“根本职能”“主要职责”“直接体现”等,需对应具体制度特征。
  • 主体与行为:例如“某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地方性法规”对应“立法权”,而“省发布环保条例”对应“行政权”。
  • 2. 排除法筛选选项

  • 错误表述:如“政协行使国家权力”“村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等,直接排除。
  • 职能混淆:如将党的“领导核心”与的“执行权”混为一谈。
  • 3. 结合时政与制度创新

  • 新制度实践:如“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联络站”等创新形式,体现人大职能的延伸与民主参与。
  • 热点关联:例如“监察法修订”反映国家监察委的独立监察权,需区分其与纪委的职能差异。
  •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2024湖南卷):

    > 某省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此举主要体现了人大的哪项职能?

    > A. 立法权

    > B. 监督权

    > C. 决定权

    > D. 任免权

    解析

    1. 审题:主体为“人大常委会”,行为是“设立机构”。

    2. 职能定位:人大常委会的日常机构设置属于“决定权”(重大事项决策),而非立法或监督。

    3. 排除法:A(立法权)需涉及法律制定;B(监督权)需针对其他机关;D(任免权)涉及人事任免。

    4. 答案:C。

    四、易错点警示

    1. 混淆“权力”与“权利”

  • 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如行政权),公民享有“权利”(如选举权)。
  • 示例:“政协参与国家事务”是“参政议政”,而非“行使国家权力”。
  • 2. 忽视制度层级

  • 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的职能差异(如全国人大有“修改宪法”权,地方人大无此权限)。
  • 3. 误读“党的领导”

  • 党通过“政治领导”提出建议,但具体立法、执行需由国家机关完成。
  • 五、总结提升

    1. 构建知识网络:以“主体—职能—制度”为框架,梳理各政治主体的法定职责与相互关系。

    2. 真题强化训练:精练近5年高考真题,分析命题规律(如职能类题目常结合时政案例)。

    3. 关注制度创新:如“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治理体系改革”等新提法,可能成为命题背景。

    通过系统掌握政治制度的核心逻辑与解题技巧,可高效突破职能类选择题,提升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