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题趋势与核心方向
近年高考作文围绕“科技与人文”的思辨关系展开,尤其关注人工智能、科技、文化传承等热点。根据2025年预测,命题可能聚焦以下方向:
1. 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核心议题:科技发展如何避免工具理性异化,回归人文关怀。可能题目:《科技向善,照亮未来之路》《智能时代的守望者》。案例:敦煌研究院用3D技术复原壁画,AI辅助医疗诊断提升效率,体现科技赋能人文。2. 人机关系的哲学思考
重点:人类在AI时代如何保持独特性(如创造力、情感体验)。观点:庄子“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警示技术对人性本真的侵蚀,海德格尔提出“技术本质超越工具属性”。3. 传统文化的科技化传承
案例:故宫数字化展览、AI修复《千里江山图》,展现“传统元素的当代表达”。思辨:技术是文化传承的“游标卡尺”还是“替代者”?需强调“创新性转化”。二、思辨维度与论证方法
1. 辩证分析科技的双刃剑效应
正面案例:AI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如偏远地区“AI老师”项目)、脑机接口帮助瘫痪者恢复沟通。反面案例:ChatGPT续写《红楼梦》引发争议,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中立视角:余秀华与AI合作诗集《金属与鸢尾》,探索人机共生的新美学。2. 哲学与历史视角的融合
引用名言:爱因斯坦“科技是工具而非目的”、泰戈尔“科技是手段,人文是灵魂”。历史对照:活字印刷推动理学传播与GPT-4改变知识获取方式的类比,揭示技术对思想解放的共性。3. 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批判工具理性:当AI能写满分作文时,教育应转向培养“不可算法替代的心智”。提出解决方案:科技发展需以“人性守恒”为底线,如数据隐私保护、技术透明化。三、高分写作策略与素材运用
1. 结构设计
经典框架:引题(现象+名言)→分层论述(科技赋能/异化/平衡)→升华(人类文明未来)。递进式逻辑:从技术现象到反思,再到人文回归。2. 素材积累与创新
小众案例:福建土楼引入AI监测系统保护非遗技艺,体现科技与传统的融合。跨学科引用:量子计算与《周易》阴阳哲学的关联,拓展思辨深度。3. 语言与标题优化
标题范例:《算法星河照归途:技术革命的向善基因》《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金句模板:“科技是丈量文明的游标卡尺,人文是校准方向的指南针”。四、备考建议
1. 强化思辨训练:针对“科技是否削弱人性”等辩题,练习正反论证与归谬法。
2. 关注本土案例:优先使用教育部白皮书、数字敦煌等权威素材,增强说服力。
3. 模拟实战演练:参考2024新课标卷“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等真题,分析范文结构。
科技与人文的思辨本质是追问“人类如何与技术共处”。考生需在作文中展现历史纵深感、哲学批判性、现实关切力,既赞美科技突破,又坚守人文底线,最终指向“科技为舟,人文为舵”的平衡智慧。
推荐文章
高中阶段掌握哪些编程语言更利于升学规划
2025-03-16高考生如何结合职业规划确定文理分科方向
2025-05-23从海量网络数据中提炼高考专业信息的五大技巧
2025-04-01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技能要求是什么
2025-02-20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高考选科科目如何衔接
2025-04-01高考志愿 填报(智能填报高考志愿)
2024-01-06高考缴费后如何确认是否成功及凭证保存指南
2025-05-28高考生选择动画专业未来就业方向有哪些哪些领域最热门
2025-03-20高考生必读:统计学为何成为热门志愿选择
2025-05-22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有哪些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