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正确价值取向,塑造健康人生观
新闻媒体通过真实、客观的报道,为高考生提供观察社会的窗口,帮助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例如,媒体报道的抗疫英雄事迹、基层劳动者的奉献故事等,能够传递“敬业”“爱国”“诚信”等价值理念,强化青少年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媒体对热点事件的深度解读(如教育公平、环境保护等议题),可引导高考生形成辩证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社会问题,避免价值观偏激。
二、强化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和公共性内容(如民生问题、公益行动报道),能够激发高考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例如,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公益活动的倡导,可培养青少年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媒体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帮助高考生树立法治观念和文化自信,增强作为公民的责任感。
三、提升信息辨识能力与媒介素养
在信息爆炸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建设(如杜绝虚假新闻、抵制低俗内容)是高考生建立信息鉴别能力的关键。通过接触权威媒体的规范报道,学生可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与价值导向,避免被网络谣言或片面观点误导。例如,媒体对虚假新闻案例的曝光及辟谣机制,能够强化青少年对“真实性”这一新闻核心价值的认知。
四、促进全面发展与精神成长
新闻媒体通过人文关怀类报道(如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解读)和文化传播内容(如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为高考生提供精神养料。例如,《》对青年科学家奋斗历程的报道,可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媒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阐释,则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培养积极心态。媒体传播的国际视野内容(如全球科技动态、跨文化交流案例),可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增强其全球意识。
五、应对新媒体挑战,构建价值观培养的“安全网”
面对新媒体环境中娱乐化、碎片化信息的冲击,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建设尤为重要。例如,通过融合传播技术(如短视频、VR新闻)传播严肃议题,既能吸引青少年关注,又能避免价值观被泛娱乐化内容稀释。媒体对“流量至上”乱象的批判(如虚假营销、恶意炒作),可警示高考生警惕功利主义倾向,坚守道德底线。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履行与公信力建设,是高考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外部支撑。通过真实、多元、深度的内容输出,媒体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认知社会的“教科书”,更通过舆论引导和道德示范,帮助其构建与国家发展同频的价值观体系。在此过程中,媒体需持续创新传播方式,强化与教育体系的协同,共同为青少年成长营造健康的信息环境。
推荐文章
高考志愿填报如何合理预留分数安全区间
2025-06-01长笛材质演变对音色的影响:高考乐器发展史考点解析
2025-08-03法学专业高考面试如何考察法律实践应用能力
2025-03-23高考志愿调剂后如何消除理想大学落榜的担忧
2025-09-09江苏大学哲学专业是否接受高考理科生报考
2025-09-04遇到专业调剂风险时如何优化志愿组合策略
2025-09-09录取分数线是如何确定的
2024-12-01心理健康专业的社会需求现状
2024-12-25志愿填报后如何进行查询
2025-02-03双学位学习时间安排与高考备考如何平衡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