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名规则变化

1. 选科组合多样化

  • “3+1+2”模式取代文理分科:考生需选择“3门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门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2门再选科目(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共有12种组合可选。
  • 选科直接影响专业报考:理工农医类专业通常要求必选“物理+化学”,部分专业(如临床医学)可能需“物理+化学+生物”。
  • 2. 报名时间与材料要求更严格

  • 部分省份取消补报名:如湖南、安徽等地规定逾期不再受理高考补报名,考生需按时完成信息采集及缴费。
  • 材料审核更规范:需提前准备户口簿、身份证、学籍证明等材料,艺术类、体育类考生需同步完成统考报名。
  • 3. 新增报名流程

  • 线上信息确认与照片采集:四川等地推行考生自主上传照片或由报名点统一采集,数据需与公安系统比对。
  • 合并高考与专项计划报名:如国家专项、高校专项需在报名时同步申请资格审核。
  • 二、志愿填报规则变化

    1. 录取批次与志愿单位调整

  • 合并本科批次:取消一本、二本划分,统一为本科批次,高职(专科)单独设置批次,减少因批次划分导致的“高分低录”风险。
  • “院校专业组”模式:志愿填报单位从“院校”变为“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内包含选科要求相同的专业,考生需匹配自身选科组合。
  • 示例:电子科技大学“专业组101”要求“物理+化学”,考生若未选化学则无法填报。

    2. 赋分制与成绩计算规则

  • 再选科目等级赋分: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科按考生原始成绩排名划分A-E五个等级,转换到30-100分的区间后计入总分,确保公平性。
  • 总分构成:总分为750分(语数外各150分+物理/历史原始分100分+再选科目等级分各100分)。
  • 3. 志愿数量与梯度策略优化

  • 平行志愿增至45个:四川等地本科批最多可填报45个院校专业组,每个组内可填6个专业,总志愿数最多达270个。
  • “冲稳保”梯度设置
  • 冲击型:15%志愿冲刺(高于考生位次10%-20%的院校);
  • 稳妥型:50%志愿匹配(与考生位次相近的院校);
  • 保底型:35%志愿兜底(低于考生位次20%以上的院校)。
  • 4. 调剂与退档风险调整

  • 服从调剂范围缩小:仅在专业组内调剂,避免跨组调剂风险。建议勾选“服从调剂”,否则可能因专业不匹配被退档。
  • 退档后无法补录:若被退档,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需通过保底志愿规避风险。
  • 三、考生需特别注意的要点

    1. 动态关注选科要求与数据:高校专业组的选科要求每年可能调整,需以当年招生章程为准;参考近3年录取位次而非分数,避免试题难度波动影响。

    2. 利用工具辅助填报:如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的志愿辅助系统、圆梦志愿APP等,可基于位次预测录取概率,优化志愿梯度。

    3. 专项计划与特殊类型招生:强基计划、高校专项等需在报名时完成资格审核,且部分要求单独填报提前批。

    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需从选科阶段开始规划,重点关注选科组合与目标专业的匹配性,并在志愿填报时注重梯度策略和选科要求。合并批次和“院校专业组”模式增加了选择灵活性,但也要求更精细的数据分析和风险控制。建议考生结合模拟填报演练,提前熟悉流程,降低实操中的失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