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作为环境科学与公共健康交叉领域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在高考命题中逐渐凸显其重要性。结合近年高考改革方向、政策导向及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其命题方向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一、命题情境的多元化与时代性

1. 热点问题嵌入

高考命题注重与现实热点、国家战略的衔接。例如:

  • 碳中和与污染治理:以“碳普惠”体系、新能源材料研发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碳排放评估、污染防控技术的理解(如化学、地理学科结合碳循环、新能源技术)。
  •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亚洲象北迁、湿地修复等案例,分析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活动的关联,考查生态风险评估能力(生物、政治学科)。
  • 新污染物防控:结合抗生素、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设计实验探究题或数据分析题(化学、生物学科)。
  • 2. 科技前沿融合

    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技术等突破性成果可能成为命题载体。例如:

  • 通过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探讨生物制造对传统农业污染的影响及健康风险评估(生物、学结合)。
  • 利用大数据模型分析污染物扩散路径,考查学生信息处理与建模能力(数学、信息技术学科)。
  • 二、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考查

    1. 跨学科综合能力

  • 理科综合:结合环境监测数据(如水质指标、大气污染物浓度),要求学生设计风险评估方案,并运用化学分析、生物毒理知识提出防控措施。
  • 文科综合:以《生物安全法》实施为背景,分析环境健康风险与法律政策的互动关系,考查法治意识与公共政策制定逻辑(政治、法律学科)。
  • 2.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 提供矛盾性案例(如工业发展与健康风险的权衡),要求学生辩证评估风险优先级,提出兼顾经济与环保的解决方案(语文论述题、政治辨析题)。
  • 通过开放式设问(如“如何降低某区域重金属暴露风险”),鼓励多角度探究,强调科学探究流程的规范性(理科实验设计题)。
  • 三、核心价值导向与育人功能

    1. 立德树人内涵渗透

  • 以环境健康事件(如某地癌症村调查)为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生命,强化生态文明价值观(语文阅读、政治案例分析)。
  • 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考查学生对“预防为主”理念的理解,体现公共卫生责任意识(生物、医学学科)。
  • 2. 社会责任与实践能力

  • 设计社区环境健康调查项目,要求学生制定问卷、分析数据并撰写报告,模拟真实科研流程(研究性学习题、综合实践题)。
  • 通过国际案例对比(如中美环境标准差异),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治理合作(英语、地理学科)。
  • 四、命题形式与难度分层

    1. 分层设问与开放性

  • 基础题:考查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如风险识别→暴露评估→风险表征)。
  • 进阶题:结合剂量-反应曲线或流行病学数据,计算特定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值(数学、化学学科)。
  • 创新题:以“元宇宙+环境监测”为情境,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考查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物理学科)。
  • 2. 情境复杂性与真实性

  • 引入“结构不良”问题(如某工厂排放数据不全),要求学生补充信息并完成风险评估,突出实际问题的复杂性(理科综合题)。
  • 通过图表分析(如某区域多年污染物浓度变化与疾病发病率关系),考查数据解读与因果推断能力(生物、统计学科)。
  • 五、教学与备考启示

    1. 强化跨学科整合

    教师需打破学科壁垒,将环境健康问题融入化学(污染物分析)、生物(毒理机制)、地理(空间分布)等课程,构建知识网络。

    2. 注重实践与建模训练

    通过模拟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如GIS、SPSS)的应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关注政策与科技动态

    跟踪《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等文件更新,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如AI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拓宽命题素材视野。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在高考中的命题将紧扣“核心价值引领、关键能力导向、真实情境创设”的改革趋势,通过跨学科融合、复杂问题解决和价值观渗透,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备考需注重知识整合、实践能力培养及批判性思维训练,以适应新高考对综合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