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恢复措施是高考地理综合题中的高频考点,通常结合具体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进行考查。以下是其应用要点及答题思路:

一、核心答题框架

在高考综合题中,生态平衡恢复措施的答题需遵循“问题—原因—措施”的逻辑链,结合区域特征分点作答。具体框架如下:

1. 明确问题类型:根据材料判断生态问题类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退化等)。

2. 分析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等) + 人为原因(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资源等)。

3. 针对性措施: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等类别展开。

二、常见生态问题及对应措施

1.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丘陵)

  • 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 + 地形坡度大 + 植被破坏 + 耕作方式不合理。
  • 措施
  •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如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覆盖率,增强固土能力。
  • 工程措施:修建梯田、水平沟、鱼鳞坑,减少坡面径流;打坝淤地,拦截泥沙。
  • 农业技术:等高耕作、间作套种,减少土壤侵蚀;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 管理措施:制定封山育林政策,限制陡坡开垦,推广沼气解决能源问题。
  • 2. 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

  • 原因:气候干旱 + 过度放牧/开垦/樵采 + 水资源利用不当。
  • 措施
  • 生物固沙:种植耐旱植被(如梭梭、沙棘),建立草方格沙障,固定流动沙丘。
  • 合理用水:推广滴灌技术,控制灌溉水量,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盐碱化。
  •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旅游业,减少对传统放牧的依赖;建立人工草场,实行轮牧。
  • 政策法规:实施退耕还草政策,设立生态补偿机制。
  • 3. 湿地退化(三江平原、湖泊湿地)

  • 原因:围湖造田 + 上游截流 + 污染排放 + 泥沙淤积。
  • 措施
  • 自然恢复:退耕还湿,拆除围堰,恢复自然水文节律。
  • 人工修复:引水补水,维持湿地水量;清理污染物,种植芦苇等净化水质。
  • 管理措施:建立湿地保护区,限制开发活动;加强监测,制定生态补水计划。
  • 4. 石漠化(云贵高原)

  • 原因:喀斯特地貌土层薄 + 降水集中 + 植被破坏 + 陡坡开垦。
  • 措施
  • 植被恢复:封山育林,种植耐旱、耐瘠薄的植物(如金银花、花椒)。
  • 工程措施:砌墙保土,修建拦沙坝;坡改梯,减少地表径流。
  • 替代能源:推广沼气、太阳能,减少砍伐薪柴。
  • 生态移民:迁出生态脆弱区居民,减轻环境压力。
  • 三、答题技巧与注意事项

    1. 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生态问题需结合自然地理特征选择措施。例如:

  • 黄土高原:侧重水土保持工程(梯田、淤地坝)。
  • 南方丘陵:发展立体农业(“丘上林草丘间塘”)。
  • 2. 综合施策:避免单一措施,强调“生物+工程+管理”协同(如“退耕还林+梯田建设+政策监管”)。

    3. 引用材料: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某地推广杨梅种植”对应水土保持措施)。

    4. 术语规范:使用“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补水”“循环农业”等专业术语。

    四、高考真题应用示例

    例题(2023年浙江卷):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提出生态修复措施。

    答案要点

    1. 调控水文:合理分配辽河入海径流量,维持湿地盐度平衡。

    2. 植被恢复:人工补种翅碱蓬,禁止破坏潮滩植被。

    3. 污染治理: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放,改善湿地水质。

    4. 保护管理:划定自然保护区,限制围垦和开发活动。

    五、总结

    生态恢复措施类题目需紧扣“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答题时注意逻辑清晰、措施具体、区域特征鲜明。通过分类记忆典型区域的治理模板(如西北荒漠化、云贵石漠化),并结合材料灵活调整,可显著提升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