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信息的类型与传播特征

1. 教育招生类谣言

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常以“高考政策解读”“招生内幕”“录取捷径”等形式出现,例如编造“高考报名需政审”“某大学降分录取协议”等。这类信息利用考生及家长对政策的不熟悉和信息不对称,通过伪造红头文件、假冒权威机构名义传播。

案例:2024年山东“19万文科考生滑档”的谣言,实则为推销高价志愿填报和复读服务的欺诈手段,导致考生恐慌。

2. 技术赋能的虚假内容

借助AI技术生成伪造的录取通知、政策文件或合成视频(如“新疆建高铁站”谣言模板),使虚假信息更具迷惑性。此类内容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传播,利用考生对家乡发展或教育资源的关注心理扩散。

3. 利益驱动的商业性谣言

部分机构通过制造“志愿填报需高价指导”“复读包过”等虚假需求,贩卖教育焦虑。例如,谎称“缴纳费用即可包过职称评审”或“志愿填报需专业机构介入”,诱导家长支付高额服务费。

二、虚假信息对高考生决策的影响路径

1. 信息认知偏差

中枢路径(如信息仿真度)和边缘路径(如平台信任度)共同作用,导致考生及家长对虚假信息产生情感共鸣和风险误判。例如,伪造的“政策解读”因仿真度高(如模仿官方文件格式),易被误认为权威信息。

2. 决策干扰与心理压力

虚假信息通过夸大风险(如“滑档率激增”)或虚构机会(如“内部录取名额”),引发考生决策焦虑。例如,2024年“缩短学制”谣言导致部分家长质疑教育政策合理性,而“志愿填报服务”推销则加剧了经济负担。

3. 资源错配与机会成本增加

考生可能因误信虚假信息选择不匹配的院校或专业,甚至因“复读包过”类谣言耽误正常升学路径。信息筛选成本增加(如辨别真假政策的时间消耗)间接影响决策效率。

三、虚假信息传播的社会与技术动因

1. 平台算法与传播机制

社交媒体算法偏好高热度、高互动内容,导致虚假信息(如“高考改革”类话题)更易被推荐。社交网络的“回声室效应”使特定谣言在家长群体中加速扩散。

2. 社会心理与信息素养短板

考生及家长对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使其更易轻信“捷径类”信息,而信息识别能力不足(如缺乏政策查询渠道知识)加剧了风险。研究显示,仅35%的网民会主动核实信息来源。

四、应对策略建议

1. 强化官方信息供给与精准触达

教育部门可通过短视频平台、小程序等渠道发布权威政策解读,并利用大数据定向推送至考生及家长群体。例如,建立“阳光高考”类信息聚合平台,整合各省招考动态。

2. 技术治理与平台责任

社交媒体需优化算法逻辑,对教育类内容加强AI审核(如识别伪造文件),并设置“谣言标签”和辟谣入口。例如,微博辟谣机制可扩展至教育领域,实时标注虚假招生信息。

3.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学校应开展媒介素养课程,教授考生识别虚假信息的技巧(如核实信息来源、对比多平台信息)。公益广告和案例警示(如“AI谣言解析专栏”)可增强社会认知。

4. 严打黑产与完善法规

对编造教育类谣言的黑灰产机构追究刑事责任,并建立行业准入标准规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例如,2024年山东警方对造谣者的行政处罚案例已形成震慑。

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通过技术赋能和利益驱动,深度干扰高考生决策,需通过“源头治理-技术拦截-公众教育”多维度协同应对。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算法推荐与教育类谣言传播的量化关系,以及不同地域考生受影响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