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考“3+1+2”模式下,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其计算规则如下:

一、等级划分与赋分区间

1. 等级划分

将每门科目的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排序,按比例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占比分别为:

  • A(约15%)
  • B(约35%)
  • C(约35%)
  • D(约13%)
  • E(约2%)
  • 转换基数为陕西省当年实际参加该科目考试且成绩有效的考生人数(缺考、零分不计入)。

    2. 赋分区间

    每个等级对应固定的分数区间:

    | 等级 | 赋分区间 |

    ||-|

    | A | 100~86 |

    | B | 85~71 |

    | C | 70~56 |

    | D | 55~41 |

    | E | 40~30 |

    赋分起点为30分,满分为100分。

    二、等级赋分计算公式

    考生原始分(Y)通过以下公式转换为等级赋分(F):

    [

    F = frac{(F2

  • F1)}{(Y2
  • Y1)}imes (Y - Y1) + F1
  • ]

    其中:

  • Y1、Y2:考生原始分所在等级的原始分区间下限和上限;
  • F1、F2:对应等级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 Y:考生原始分数;
  • F:转换后的等级赋分结果。
  • 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取整数。

    示例

    若某考生思想政治原始分为86分,排名前15%划入A等级,原始分区间为77-97分,赋分区间为86-100分,则其等级赋分为:

    [

    F = frac{(100

  • 86)}{(97
  • 77)}imes (86 - 77) + 86 = 92 quad(四舍五入后)
  • ]

    最终该科目成绩以92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三、托底保障机制

    当某再选科目考试人数少于保障基数时,以保障基数为转换基数重新划分等级并赋分。保障基数由国家根据学科人才培养需求、招生计划及选考人数综合确定,避免因人数过少导致赋分不公。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成绩呈现:考生查询成绩时仅显示等级赋分后的分数,原始分及转换过程不公布。

    2. 区分度与公平性

  • 解决不同科目试题难度差异和考生群体差异导致的原始分不可比问题(如地理80分排名第100位与生物80分排名第1000位)。
  • 保持单科排名顺序不变,确保高校选拔的区分度。
  • 3. 适用范围:等级赋分仅适用于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物理、历史按原始分计入总分。

    五、政策背景与意义

    等级赋分制通过统一规则转换不同科目成绩,实现跨学科成绩的可比性和累加性,同时保障考生选择权的公平性。该制度与全国23个高考改革省份保持一致,是陕西新高考“3+1+2”模式的核心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