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应用文写作中,新闻点评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但考生常因以下误区导致失分:
一、审题不精准,偏离新闻核心
1. 片面解读材料
只关注新闻中的局部信息,忽视背景语或提示语,导致观点片面。例如,材料可能包含事件的社会背景或矛盾焦点,但考生仅围绕表象展开,缺乏对事件本质的挖掘。
2. 混淆概念或偷换主题
将新闻中的关键词(如“责任”与“自由”)混为一谈,或在分析时转移讨论方向,导致点评与材料脱节。
二、结构松散,缺乏逻辑性
1. 堆砌现象,缺乏层次
仅罗列新闻事实,未按“引—提—议—联—结”的逻辑展开。例如,开头复述新闻后直接跳到结论,中间缺乏分论点支撑或辩证分析。
2. 过渡生硬,段落割裂
分论点之间缺乏衔接词或逻辑关联,如用“首先、其次、最后”机械分段,但内容缺乏递进或对比。
三、分析肤浅,缺乏深度
1. 仅复述新闻,未提炼观点
将点评写成新闻概要,缺少对事件成因、社会影响或价值观的剖析。例如,提到“老人摔倒无人扶”事件时,仅描述现象而未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 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
使用空泛的结论(如“应加强监管”“提高公民素质”),未结合具体事件提出可操作的解决路径。
四、论据与论点脱节
1. 堆砌素材,缺乏论证
引用大量名人名言或历史案例,但未说明其与新闻事件的关联。例如,用司马迁的事例论证“坚持”,却未结合新闻中的具体矛盾。
2. 论据陈旧或牵强
反复使用“屈原投江”“爱迪生发明电灯”等老套素材,或强行套用与主题无关的案例,削弱说服力。
五、语言表达不当
1. 过度追求辞藻华丽
滥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导致语言浮夸,掩盖核心观点。例如,用“时光如白驹过隙”等套话开头,却未点明新闻要点。
2. 表述绝对化或情绪化
使用“必须”“绝对”等绝对化词汇,或夹杂主观情绪(如斥责“人性冷漠”),缺乏理性思辨。
六、忽视现实联系与时代性
1. 脱离社会背景
未将新闻事件置于时代语境中分析。例如,点评“网络暴力”时,未结合当前信息传播特点或法律法规的缺失。
2. 缺乏建设性建议
仅批判现象,未提出基于现实的改进措施。例如,指出“教育内卷”问题后,未提及“双减”政策或个性化教育方案。
七、格式与细节失误
1. 标题空洞或偏离主题
如用“论责任”作为标题,未体现新闻核心矛盾;或使用“假哲学”式标题(如“透过现象看本质”)。
2. 卷面潦草或标点错误
书写混乱、错别字频出,或滥用感叹号、省略号,影响阅读体验。
改进建议
1. 精准审题:提取新闻关键词,结合背景语明确点评方向。
2. 结构化表达:采用“事件概述—核心论点—分层论证—升华总结”的框架。
3. 深度分析:运用因果推导、对比论证等方法,结合社会热点或政策背景展开。
4. 语言凝练:用简洁有力的句子表达观点,避免冗长修饰。
通过规避上述误区,考生可提升新闻点评的逻辑性、深度与针对性,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推荐文章
被调剂到冷门专业,如何培养新的学习兴趣
2025-04-06基础医学类适合哪些类型的高考生就业方向解析
2025-05-24河北科技大学工科王牌专业推荐及录取分数线如何
2025-05-01选择公共管理专业需注意哪些事项
2024-11-27云南各州的教育资源差异有多大
2025-02-15随迁子女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
2025-02-02生物技术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2025-01-03福建省高考的心理辅导资源
2025-01-17不同批次高考志愿录取结果查询时间表
2025-06-17软件工程专业需要掌握哪些编程语言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