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高考政治中“文化社会学”核心概念的应用难点突破及备考策略,结合近五年命题趋势和典型例题分析,帮助学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核心概念梳理与命题方向

1. 文化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 定义: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学科,强调文化对社会结构、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
  • 高频考点:文化的功能(如整合、导向)、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与传承。
  • 命题方向:结合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赋能文化等时政热点,分析文化对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的作用(如2024年广西壮瑶医药文化传承题)。
  • 2. 文化的作用与功能

  • 理论框架
  • 对社会: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如抗疫精神凝聚社会共识);
  • 对个人:影响思维方式、价值观(如短视频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 易错点:混淆“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与“先进文化促进发展”(需结合文化性质分析)。
  •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方法

    1. 文化与社会治理

  • 案例:乡村文化振兴中“村BA”“村晚”现象。
  • 答题逻辑
  • 文化认同:传统民俗活动增强凝聚力(功能论视角);

    经济赋能:“文化+旅游”推动产业融合(文化与经济互嵌);

    创新路径:数字化传播扩大影响力(文化创新与科技融合)。

    2. 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 关键理论:创造性转化(如故宫文创)、创新性发展(如《唐宫夜宴》融合科技与传统)。
  • 答题模板
  • 原理: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唯物史观);
  • 措施:立足时代需求+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科技赋能。
  • 3. 文化多样性与国际传播

  • 案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如敦煌文博会)。
  • 分析角度
  • ① 尊重差异(文化相对主义);

    ② 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 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

    三、典型例题解析(以2024年真题为例)

    例题:如何理解“艺术是一种修行”(2024年甘肃卷)?

    解题思路

    1. 理论切入

  • 文化的育人功能(塑造健全人格);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艺术创作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2. 材料分析

  • 艺术创作需长期积累(量变到质变);
  • 艺术传递真善美(价值观导向作用)。
  • 3. 答案示例

    > 艺术作为文化载体,通过审美实践(动态文化)提升个人素养(文化对人的影响)。艺术家在创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价值),体现文化修行的双重意义。

    四、高频易错点与突破策略

    1. 易混淆概念

  • 文化载体≠文化本身:如紫砂壶是载体,其雕刻内容才是文化。
  •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反对“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如盲目推崇西方节日)。
  • 2. 答题误区

  • 脱离材料空谈理论:需紧扣题干关键词(如“乡村振兴”“数字化”);
  • 忽略多模块关联:如文化自信需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修三)。
  • 五、备考策略

    1. 分模块整合知识

  • 将“文化社会学”与必修四《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必修二《经济》中“文化消费”串联。
  • 2. 关注时政热点

  • 2025年重点方向:AI与文化生产、非遗保护立法、红色文旅融合。
  • 3. 强化真题训练

  • 精练近五年真题(如2024年浙江卷“运河古镇修缮”题),总结“情境-理论-术语”答题链。
  • 通过系统梳理核心概念、强化理论应用、剖析典型例题,学生可突破“文化社会学”难点,提升高考政治综合得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