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与政策保障:国家网络主权的根基

1. 《网络安全法》的全面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将“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作为核心目标,要求网络运营者履行安全保护义务,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并强调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如能源、金融、通信等)的重点保护。例如,法律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技术措施防范网络入侵,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高考关联点:法律条文可作为论述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案例,结合“法治中国建设”和“国家安全观”等政治考点。

2. 数据主权与安全治理

2025年国家出台《关于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的实施方案》,强调通过加密、数字水印等技术保障数据流通安全,同时规范数据交易市场,防止数据跨境流动威胁国家主权。例如,邓中翰委员提出通过芯片层技术实现数据防篡改,从源头确保数据安全可控。

二、技术与人才支撑:构建自主可控的防护体系

1.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我国在密码学、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例如推动自主标准的视音频编解码技术,防范“数据投毒”等新型攻击。网络安全大学(如武汉网络安全大学)的建立,为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提供平台,弥补327万人才缺口的紧迫需求。

高考关联点:结合“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等热点,分析技术创新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2.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

通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国家强化对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实时监测与应急响应能力,例如电力系统的冗余备份和网络攻击防御。

三、国际合作与网络空间治理

1. 国际规则制定与多边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推动构建“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网络治理体系。例如,通过联合国框架下的网络安全对话,共同应对跨境网络犯罪和网络战威胁。

高考关联点:可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论述国际合作在维护网络主权中的作用。

2. 应对跨国网络威胁

国家建立跨境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联合他国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和黑客攻击,例如对勒索软件攻击的跨国联合执法。

四、社会协同与公众意识提升

1. 全民网络安全教育

国家通过“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普及防诈骗、防信息泄露知识,例如提醒公众避免点击不明链接,强化密码管理。

高考关联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与“法治”,分析公民责任在网络安全中的体现。

2. 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

企业需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如数据加密、用户信息保护),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例如电商平台防范用户隐私泄露。

五、高考命题预测与备考建议

1. 可能考查方向

  • 政治:结合《网络安全法》分析国家主权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 语文/英语:以“数据主权与全球化”为作文主题,或阅读材料涉及网络攻击案例。
  • 信息技术:数据结构与加密算法的实际应用(如链式队列与数据防篡改技术)。
  • 2. 答题策略

  • 案例引用:列举“健康码数据安全”“关键基础设施防护”等现实案例。
  • 跨学科整合:将网络安全与地理(数据跨境流动)、历史(信息战演变)等结合。
  • 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法律、经济、外交的综合性国家战略。高考备考需从“法律保障—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社会协同”多维度切入,结合时政热点(如二十大报告中的“科技自强”)和典型案例,构建系统性答题框架。